2018年的黄子华

看了一遍2018年的金盆啷口,总的感觉还是黄子华已经江郎才尽了,或者说栋笃笑本身就不过是快餐文化。

还是很多谐音梗,普通话和广东话之间的误读,生造谐音梗,笑了就笑了,但其实并没多大意思。

印象最深刻的是对陈冠希的平反,2008~2018,黄子华觉得当时艳照门的当事人和社会的处理都很不妥,明明应该是加强个人隐私保护的机会,结果只是让社会回归保守。

这样也让世界看到香港的真面目,原来还是一个保守的社会,想着开放但是形态上却让人缩手缩脚,也许这是为了靠近内地而不经意就保守了。

错过了开放而有分寸的机会,香港的衰落,始于2008。

湮灭

国庆的时候在电视上看了这部略惊悚的电影。

故事背景跟当年的降临差不多,也是外星人来了地球,有个奇怪的东西/区域,人类组织敢死队去一探究竟。

不过湮灭注重的不是N维空间和因果律的玩意,它问的是人性。

五个优秀女性,各自怀着自己对尘世的厌倦或对自身/生活的不满,组团进入闪光区,这里的外星人能量会让基因发生透镜作用,不同生物体的基因发生融合。

外星人的基因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人体,融合,也许也有寄生的意思。

最终见到外星人的主角击败了复制自己的外星人(表面上),但她知道,她丈夫已经被复制人替代,然而却没有对自己出轨行为的记忆,也许她丈夫刻意不让复制人保存这段记忆,他的记忆和肉体都选择了死亡。

主角最后返回,重见丈夫的复制人,确认了身份,拥抱在一起。

影片最大的悬念是,女主角到底是不是也被复制人替代了,即使没有替代,其体内应该也融合了外星人的基因。

当然了,影片的内涵并不止有这个简单的叙述,其他组员各自的结局和选择,也都意味着一些人类社会中不好的记忆/想法最终选择了湮灭,或者和其他生物融合的出路。

今日简史

节前看完 Yuval Noah Harari 的《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中译《今日简史》,我看的是英文版电子书,生词不算多,看得也不累),一下子就明白之前看的作者的《人类简史》的强论断的来由。不过我仍然觉得先看人类简史再看今日简史会更好。

主线依然是人类文明、社会、国家的等等概念,都是虚构的叙事,使用一种共同叙事,把智人团结起来,从而创造出概念繁多而复杂的今天。讲故事也是智人从众多原始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我跟CC复述这一点的时候,特意提醒他,这是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差别,而不是原始人和猴子的差别,直立行走、制作工具、语言等等发展,一直到从语言进化出虚构叙事能力,也就是想象力,才成就了智人)

Harari反复强调的是,今日,人类社会的一切概念都是虚构的,意义也是虚构的,只有个体的体验才是真的。这一点表明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哲学家……

当今的冲突都是当下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共同叙事的冲突,表面上让你无视这些共同叙事而专注享乐的,又是消费主义的叙事。全民公投根本不值得看重,因为是被更肤浅的虚构所操纵的(连大一点的叙事都不是)。

说到AI,作者并不认为AI会取代人类,但会加剧人类之间的不公平,金字塔顶端的人群,既有算力,又有数据,可以轻易使用各种叙事工具改造普通人的想法和取向……

很悲观。

给出的方案是,人要认识自我,提升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甄别能力,避免被洗脑或被叙事影响。(我的理解是要提升对各种洗脑手段的甄别,了解并加强后现代的解构的工具/能力)

Harari最后提到他参与的禅修,如何清空心灵。(看到这里就有点神棍了,😄)

我的看法还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当然了,禅修还是一种很有用的可操作的方式。

git

国庆前刷了一遍Linus 0x年到google介绍git的视频。

想起来自己十多年来对git都不感冒,心态和思路上一直沿用svn。^_^ 其实是因为缺乏对开源项目的真实认同,而对企业管理架构上又属于正统的那一种。

git是用分布式的思路去延续的发展一个项目,甚而出来多个分支。弱化了原先代码管理上的提交权限,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分支。

而Linus在管理自己的分支时,采用信任少数精英的方式,不会太多,数个,只要你信任这些精英,就可以merge他的代码到自己的分支中。

因为分支多的原因,git又创造了代码树校验的机制,保障了完整性和可靠性。

怎么理解副本?无所谓,甚至是多多益善。

我们9x年代过来的IT人,对于冗余存储总有一种病态的洁癖,难怪对于git这种多副本不管浪费的方式心底中不认同。

诗经叠字

上上个月跟CC一起看诗词大会(飞花令),里面有说出含叠字的诗句。直觉诗经里面应该非常多这种句子,整理了一下,果然很多。当然了,如果在比赛中这样去背诗经,虽然是降维打击,但毕竟是太偏了,还是有点胜之不武。而且,一般人也不会把诗经从头到尾背下来吧。

能插上几句流行的郑风 风雨,倒是挺有气质的。

《国风 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继续阅读

大数据时代

十年前的书了,时至今日,很多例子其实都并不新鲜,但现实生活中真把数据利用好的例子虽然多,然而却远未到高覆盖率。

书中偏好相关性,而对因果关系有所贬低,因为因果关系很难获得,即使声称获得,也很大可能是假的。

如果社会不剧变的话,大数据相关性差不多把人的发展都定死了,这对自由意志是不利的,所以要限制大数据对个体自由的限制……作者只说到这一层,我觉得延伸下去的讨论,可能是这样的:

1.社会各个实体拥有了数字独裁能力,所以对个体必然是压抑的,个体生存下去,自由意志不被彰显,导致消极对待——躺平,或者积极反抗——占领XX。

2.人类个体在出生后,大数据仍未完整覆盖的教育领域,尽早寻找大数据的弱点进行培育,以突破大数据的预测限制,又或者,尽早占领大数据预测的优势特点——从小卷起来。

总的来说,还是挺悲观的,跟资本论中的资本意志一样,大数据一样有意志,代价就是压抑人类的自由意志,也就是大数据中的关联性的异常情况。

奥本海默

带CC看了这个电影,没看之前就跟他说过要注意里面各种叙事方式的变换,不过他应该理解下来了。

不过就是对一些有context的对白不是太理解,包括一直不知道美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美国会有共产党……

朋友圈有说奥本海默和长安三万里的相似之处,就是历史(科技史/唐朝诗史)上那些璀璨夺目的名字,以人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与主角产生各种碰撞。还有就是20世纪初那些欧美的名校:哈佛、剑桥、哥廷根、苏黎世、莱顿、加州理工、普林斯顿、UC伯克利……

然后就是CC对权斗的不理解,为什么斯特劳斯要打倒奥本海默,仅仅是因为奥本海默发言让他丢脸?低估人性之恶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CC倒是能理解奥本海默的所作所为,似乎是社牛的互相理解。

Google, 重新定义公司

翻译得挺流畅的,只是内容之前已经听过了很多。

Google的一路成功,一方面是赛道的优势,另一方面就是经营上没有采用传统公司的做法,充分发挥工程师文化的优势。另外几点就是

信息通达,当然了,我相信后来Google是慢慢做不到了的,因为大企业病总会滋长。

招聘严控,一票否决,这个后来肯定也会变滥,因为同样的公司用同样的策略,总会让顶尖的人才处在激烈竞争中,规模变大之后,必然会有二级三级的人员进来。

勇于试错,给员工试错的机会,这仍然是平台上的尝试而非颠覆性的,因为平台已经成熟而规模庞大,所有的尝试都很容易有所产出,而给人一种错觉,这创新或那创新成功了。而等到竞争者真正起来,才发现自身的创新并不成功。

书中也列出了Buzz、Wave、Google+这一系列社交上的尝试,但没有给出它们失败或凋亡的原因,Eric也是意犹未尽,不肯激烈批评一下,这似乎跟全书所倡导的开放公开大相径庭了。

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做企业,反而不能一开始就像Google那样假设你能招到最好的人才,而必须构造一个体系,允许各个岗位上能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才。另外,管理体系能在100/1000/10000的规模下保证相当的效率而不需要额外调整。

当然了,前提是选择的赛道,是可以100/1000/10000的增长。

畀 与 俾

今日又读《诗经》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风 干旄》

那个人那么出色/有才/漂亮/贤能,能送他些什么呢?

这里的“畀”,是给予、赠送的意思。

粤语里也常用“畀”,送个XX畀你:送个XX给你。

然而有另一个古字:俾,意思相当接近。

俾:使,把。

俾也可忘。——《邶風 日月》

粤语里面,俾,俾佢食饱:使(让)他吃饱。然而在能用“俾”的语境,“畀”也是适用的。

分班考试

CC没考好。被分到了普通班,也就是成绩估计没进20%。

一个原因是那天他拉肚子了,考试期间去了两趟洗手间,都拉虚脱了。

得知分班消息后,CC很难过,我也很不爽,一夜没睡好。

睡前安慰CC说,当年我也是在村办初中读的,身边的同学基本上都不打算读高中考大学的,然而我自己有良好的控制力,保证了最终考到了全镇第一。

不过CC如果不能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努力克服,我的经验对他来说,估计就是讲了就是讲了,而已。

也算激起我一点兴趣,看看能否帮助CC初中逆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