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3

AWS中国区组织了这个生成式AI的高管峰会,其意义在于将他们在AWS上做的AI IaaS及PaaS介绍给之前用云服务不错的客户,一起来挖掘更好的AI SaaS,达到双赢。

基于对AWS发展历程的了解,我相信如果纯粹做SaaS的话,应该不用担心AWS的抄袭问题。

Gartner的演讲嘉宾上来,肯定是标准的Hype Cycle了。

没有细看各种技术点的位置,感觉Gartner已经入魔了,什么行业都搞Hype Cycle,网上一搜,经常有新的图出来,有些位置感觉就是拍脑袋了。

Gartner将AI技术栈格局分成四层:模型——工程工具——应用领域——基础设施和支持

AWS自然是基础设施和支持这一层,而应用领域,是在座的去挖掘,前面两个,有太多AI团队在做了。

企业对AI的关注:

保护投资:AI信任、风险、安全管理(即用AI来增强企业安全)

开发者增强:用AI来增强开发能力

交付价值:AI自动化增强互联劳动力

这三个领域有交错需要有:行业AI云平台、智能化应用、可持续的民主化生成式人工智能

讲得能理解,但原PPT有点诘屈聱牙。

以零售行业为例,AI已经产生的作用:提高生产力、节约成本、提高用户体验、驱动新产品开发、提高准确性、改进型号。

机遇(其实也有不少新的case了):增强搜索向上营销、助理招聘入职、社交媒体情绪分析、供应链优化、增强文本(文案、话术)

制造业方面的也一样是老生常谈(至少对我来说)……不罗列了。

对于生成式AI,建议关注的层面,除了技术栈四个层面之外,

风险与价值:注意偏见、过度投资、合规风险

自研与生态:寻找生态系统中的合作伙伴、培养内部专家

(未完待续)

近期AI…2

国内怎么用Open AI的问题

微软和亚马逊都陆续给出相关的答案,使用还是不难的,只要你是Azure或者AWS的正式的商用客户,自然就可以使用±Open AI或者AWS预建的AI平台进行二次开发。

多模态技术

对于不同的AI能力,称之为多模态,多模态相当于人的几种感官:分别处理图像/视频,音频,文本理解。大模型如人的大脑,存储知识并推理,多模态则五官,接收和融合信息,两者结合才是通用AI的发展。

智能体Agent

讲者说智能体是手,其实当时听就觉得不对,智能体是通用AI的多个分身,每个分身处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处理不同的工作任务。这也是我之前提及元宇宙的未来:AI让人类个体可以在不同元宇宙有其分身,个体的财富和能力体现不同元宇宙中的能力。

AI时代设计思考

产品与用户时间的交互会倾向于多模态的方式,而不仅仅是自然语言或图形界面的方式;

大模型时代的产品会融合AI 1.0的千人千面和AI 2.0的生成式特性;

要构建不断增长的数据飞轮,通过数据驱动产品运营全过程。

AI大模型要继续压缩以适应端部署(独立AI)

近期AI…1

近期参加了一些AI的会议,也看了关于Open AI新的发布会的一些内容,大概整理下。

1024翌日参加了深圳程序员节的一个讲座,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华为的某博士介绍其CodeArts,之前还有一位同济大学的教授在讲AI带来的工程/工作范式的变革,一并节录并解读:

软件即模型

如SaaS一样,SaaM(软件即模型)也逐渐普及起来,大模型或垂直模型可以完成一系列大型软件,比如:回答问题、翻译、写作、摘要、分析诊断、预测、图像搜索、文生图、语音合成、视频解读等等。

跟SaaS集中在修改软件的商业模式不一样,SaaM更多是重构了软件生成的方式……

当然了,未来SaaM也有传统软件开发的壳在外面,也可以如SaaS那样根据使用付费。

常态化的人与AI的交互

交互常态化后,人类的经验将持续引导LLM的升级,上下文明确、反馈以改进、协助LLM学习、调优控制、结果审查。

不过我觉得这样还是太费人了。

新的工作范式

这个范式是一种对人比较好的假设:人的角色没变,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大的AI助手,而工作团队变小了,能做事更高效。

助手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BA助手、架构咨询、UI设计助手、编程/测试/部署/发布助手、AIOps、技术支持、客户服务助手。

对于内容生产而言,则有一个新的范式:模型+数据=生产

软件工程3.0

可以用自然语言(prompt)来编程了,架构或传统编程概念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编程效率将提升,AI也将渗透到软件工程的各个场景。

华为也籍此介绍Code Arts的能力。

生成:代码、测试用例、注释、移植

问答:知识、代码调试、代码解释、检查与修复、代码检视、代码优化

协同:研发工具协同、云服务调用、Code Interpreter、Low Code协同

集成测试:测试脚本生成、用例文本优化、测试序列生成、测试日志总结与分析、测试设计辅助

运维:日志埋点、日志模板提取、故障报因分析


虽然华为说的很大很多,但以我对华为和做AI的团队的理解,他们大概率是没有把工程团队的经验和Code Arts真正结合的……

所以感兴趣的可以试用一下。

鸟儿不惊的地方

睡前读物,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上,有人烟的极地地区的游记,都很接近于那种和史前人类之间的交流,而宗教和文化对这些化外之民、或边缘地区的影响,在作者讲来,很有魅力,印证着圣彼得堡的主流观点的对或错。千百年来的渔/猎,又被工业革命带来的工具所影响,这些化外之民事实上是可以和南方来的“贵人”们有交流基础的。

当然也得益于作者的文笔和他研游的态度。如果你说跟《瓦尔登湖》怎么比,那么,梭罗注重的是个人和内心,普里什文则在不影响原生态的基础上用旁观者去叙述,或者复述。

书是把鸟儿不惊的地方和魔力面包合在一起。两个文集隐含的是人(及原生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的道,至于生命的互相伤害,比如渔猎,也是其中的道,不要过多带入文明社会的窠臼。

读起来真舒服。

犹太人的全球分布

犹太人的全球分布,按国家来划分很容易就知道是美国和以色列为最多了,但如果按城市来分呢?

wikipedia上有这一条: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wish_population_by_city

前十位的城市除了巴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外,都是美国和以色列城市。

第一个东正教城市是莫斯科,排20,比伦敦高一位,而基辅排24位。

第一个非洲城市是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排43。

第一个伊斯兰城市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排60,而第二个伊斯兰城市还是土耳其的,伊兹密尔,143。可想而知以色列犹太人完全是在伊斯兰世界中建国,一点基础都没有啊……

第一个亚洲城市是新加坡(89),然后是香港(111)。

乌克兰上榜的城市挺多的,基辅(24),第聂伯罗(37),敖德萨(47),哈尔科夫(48)。

两场战争也许有明面上的关系,还有经济上的牵涉。

张颂文 狂飙

最近刷了几部张颂文参演或主演的电影,

《摩登年代》(2013),主演是徐峥和童星年代的张子枫,张颂文是作为反派出现。”我让你辉煌就辉煌,让你熄火就熄火。“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2018),强拆、开发商相关,不过感情线是接盘侠父亲和养女,老婆和情夫的N角关系。张颂文在这里面已经将小官员的虚伪表演得淋漓尽致了。

《扫黑 决战》(2021),看上去这才是让投资方拍《狂飙》电视剧的引子。姜文演调查组,张颂文演县长。剧情也跟狂飙部分相似。一直到《狂飙》,张颂文才又饰演黑帮大佬。

一些梦

早上路上听香港电台,说到月底还有月偏食

在本月29日凌晨香港夜空將出現月偏食,是次月偏食的食分只有約0.13,即在食甚時,百分之十三的月球直徑進入地球本影,猶如崩了一個角。屆時市民在向西而沒有障礙物的地點,即可肉眼觀賞月食過程。

诶,我想起今天早上最后一个梦的末尾的环节就是梦见从月食中恢复,当时以为是月食后期,但现在想起来,可能还是这次偏食的食甚。

最近很多梦都跟生活相关了,而这次居然是个预报。

之前梦过开一辆奔驰,抄近道开进了科技园南区,然后车头起火了。

又梦到过一次自己的车开着开着,A柱又渗水了,为什么说“又”呢?因为前段时间台风天是真的渗水了。

自己的梦就不解梦了。

以巴

这次以色列希望渲染巴勒斯坦人的攻击为恐怖袭击,而准确来说,应该被定义为战争状态下的一种突然袭击。

归为恐袭,有利于团结大多数人谴责哈马斯,或者美帝支持下的清剿哈马斯,归为战争,则会有各自支持的一方。

一直以来,以色列全民兵役(难以区分平民),通过压力管治压缩巴勒斯坦人生存空间(割香肠手段、免遭严厉的指控),很难让中立方同情此次以色列遭受的攻击。

不过不管是互联网还是环球舆论,都为了争谁更正义或谁更非正义而乱作一团,对中国来说,以色列是一带一路的西亚节点,无法放弃,阿拉伯世界又是构造多极世界必须争取的,中国只能对两边都绥靖,尽量促和。

美国也陷入两难,阿盟诸国,油组已经崛起,自身力量难以遏制,之前还力图拉拢,以色列又是Old Money所看重的祖庭,取舍不易。

另一方,俄罗斯陷入泥潭的同时,也积极让中美欧均陷入僵局,行火中取栗的伎俩。

真正的枭雄,恐怕五年内就是脱颖而出,可能真有新时代的萨拉丁。

2018年的黄子华

看了一遍2018年的金盆啷口,总的感觉还是黄子华已经江郎才尽了,或者说栋笃笑本身就不过是快餐文化。

还是很多谐音梗,普通话和广东话之间的误读,生造谐音梗,笑了就笑了,但其实并没多大意思。

印象最深刻的是对陈冠希的平反,2008~2018,黄子华觉得当时艳照门的当事人和社会的处理都很不妥,明明应该是加强个人隐私保护的机会,结果只是让社会回归保守。

这样也让世界看到香港的真面目,原来还是一个保守的社会,想着开放但是形态上却让人缩手缩脚,也许这是为了靠近内地而不经意就保守了。

错过了开放而有分寸的机会,香港的衰落,始于2008。

湮灭

国庆的时候在电视上看了这部略惊悚的电影。

故事背景跟当年的降临差不多,也是外星人来了地球,有个奇怪的东西/区域,人类组织敢死队去一探究竟。

不过湮灭注重的不是N维空间和因果律的玩意,它问的是人性。

五个优秀女性,各自怀着自己对尘世的厌倦或对自身/生活的不满,组团进入闪光区,这里的外星人能量会让基因发生透镜作用,不同生物体的基因发生融合。

外星人的基因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人体,融合,也许也有寄生的意思。

最终见到外星人的主角击败了复制自己的外星人(表面上),但她知道,她丈夫已经被复制人替代,然而却没有对自己出轨行为的记忆,也许她丈夫刻意不让复制人保存这段记忆,他的记忆和肉体都选择了死亡。

主角最后返回,重见丈夫的复制人,确认了身份,拥抱在一起。

影片最大的悬念是,女主角到底是不是也被复制人替代了,即使没有替代,其体内应该也融合了外星人的基因。

当然了,影片的内涵并不止有这个简单的叙述,其他组员各自的结局和选择,也都意味着一些人类社会中不好的记忆/想法最终选择了湮灭,或者和其他生物融合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