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无人零售

传统零售店智能化 或 无人零售

首先是要考虑最小的修改,毕竟大家手里钱都不多,改动太大或者推倒重来的话,一方面是成本高,另一方面智能店真正完全成功的还不多,大多数都是概念店和体验店。

店面大小,不适宜太大,太小也不好,就考虑那种连锁便利店1~3倍的规模好了。形状规范一点。

SKU控制一下,不超过600?有更多的话,请用减法。

尽量使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比如网络,电,监控摄像头,收银台。


AI相关:做现在SKU的数据收集和采集,买也可以。训练模型–>生产环境下的重训练(比如增加或删除SKU等)

需要的硬件或基础设施:摄像头、视频处理硬件(如GPU)、QR Scanner(当然,摄像头也可以)、AI模型服务器(边缘计算够便宜也可以)

AI,其实是CV,也该考虑人脸等隐私特征的保护。


无人零售用AI的目的:

识别顾客,绑定到一个实体/虚拟的账号,并100%跟踪其店内行为

产品识别,品类、数量、状态等

前两者的关系,也就是谁拿了什么东西,多少东西

自助结账。

无人零售的退化版本就是自助售卖机、自助餐食等。

无人零售店的几个待解决的点

说无人零售店有点太宽泛了,其实应该是Amazon Go目前的问题。

第一个是商品的计算机视觉识别的问题,即使随着算法、运算能力的进一步加强,仍然存在一定的盲区,只要存在误识率高的点,就容易被放大。

额外增加的解决的方法是规范取商品的操作?似乎不可行,本来就是希望顾客保证之前的购物体验嘛。

智能购物车?并不是所有的购物场景都可以放置这样一辆小车的。

有人给出的建议是针对盲区/误识的商品包装重设计,或者制定商品包装的新标准。恐怕也就是Amazon可以做到这一点了,小的Startup想都不要想了。

第二个是无人零售店的大小问题,什么样的大小的零售店才是满足设立者让顾客进入,take and go的初衷,无疑设立者并不希望顾客滞留太久,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流连忘返。所以合适的大小,合理的SKU的设定才是最佳的。

第三个是目前take and go的支付方式太过于单一,进来则必须预装这样一个app。要是在take and go出门的时候能提供多种支付选项会更具有通用性。

第四个是店员还是需要的,虽然店员不再负责结账事宜,但店内出什么事总要管一管,比如保洁、补货和解决顾客技术上的问题。

==2023 10 11==

不知不觉这话题都讨论了快6年了。

智能购物车这几年进展还是有的,但主要还是犹太资本进来了。

一些Cons信息:

  • 投入大量的智能购物车会产生浪费,效益低于投入
  • 智能购物车成本不低
  • 有食品安全方面的漏洞,比如购物车上滞留的生鲜食物失去了冰柜的保温
  • 增加了碳排放,现在虽然发达国家陆续抛弃碳中和政策,但降低碳排放一直都是政治正确
  • 主流消费者不想要(更多的隐私泄漏风险),只有年轻的一代愿意使用智能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