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古诗

那些诗文的差异,002

上周,母亲在群里凭借记忆发她想起来的古诗词。其中有王昌龄的一段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我对母亲在我小时候念这段还是很有印象的,只是我自己没有背诵过,于是网上找了来看,发现目前最多的版本是: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上下文看,“弹”比“听”好,只有听不进去,听是被动的,而弹是主动的,心中撩乱边愁,弹也弹不完。

而秋月“照”长城更易于接受,因为是高高秋月,如果说高高秋月下去了,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画面。但下去了,就不能说是高高的秋月了。

我认为王昌龄的从军行经过多年的流传,很多地方有民间的修改在里面。

如果更偏激一点:

撩乱边愁弹不尽,皎皎秋月下长城。

还是回到琵琶本身,弹了很久的边愁,皎洁的秋月都落到长城下面去了。

唐朝应该没能做到遍及全境的普通话,因此边塞少数民族聚居地讹传的优秀边塞诗会更容易出现文字上的变化。

 

那些诗文的差异,001

去年在小区自助图书馆上借到本古诗精选之类的书,翻到一诗与印象中不一致。是这样的: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印象中,初中时候背诵的是,“夕贬潮阳路八千”。

网上一查,两者皆有,但使用潮州的更多。

我的理解是,潮州应是原意。理由如下:

上一句,朝奏和潮州相对,且基本上同音;虽然同音,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正是鲜明的对比;一朝一夕间人生跌宕起伏。

后发到朋友圈,潮汕的朋友说,唐朝只称潮州,及宋才有潮阳之谓,因此应是潮州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