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母亲在群里凭借记忆发她想起来的古诗词。其中有王昌龄的一段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我对母亲在我小时候念这段还是很有印象的,只是我自己没有背诵过,于是网上找了来看,发现目前最多的版本是: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上下文看,“弹”比“听”好,只有听不进去,听是被动的,而弹是主动的,心中撩乱边愁,弹也弹不完。
而秋月“照”长城更易于接受,因为是高高秋月,如果说高高秋月下去了,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画面。但下去了,就不能说是高高的秋月了。
我认为王昌龄的从军行经过多年的流传,很多地方有民间的修改在里面。
如果更偏激一点:
撩乱边愁弹不尽,皎皎秋月下长城。
还是回到琵琶本身,弹了很久的边愁,皎洁的秋月都落到长城下面去了。
唐朝应该没能做到遍及全境的普通话,因此边塞少数民族聚居地讹传的优秀边塞诗会更容易出现文字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