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授年龄也偏大了,他自己讲述的经历可以看出是经过几十年学术生涯的,也看到不少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前世今生。
文章链接:http://www.sohu.com/a/327559671_720705
80~85,哈工大博士
85~88,清华博士后
88~95,Waterloo,第二个博士学位
95~,到香港,CUHK。(中文大学目前影响力及水平已经超过港大,港大很大程度上政治气氛过于浓厚,而学术上固步自封)
张教授出书很多。
指纹、人脸、虹膜在他看来都有各自的缺点,近年选择的方向是掌纹。然后就是从掌纹出发,再到中医的望闻问切,也使用生物识别的方式进行工业化。
比如舌像、气味、脉象等分别通过CV、气味传感器、触觉感知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上架设各种分析平台。不过也直到最近两年才有相关的paper发出。听起来很niche的方向。
再说到平均脸的问题,以平均脸的理论去推导机器的人脸审美……
怎么说呢,生物识别离开了最一般的用法——身份识别,走向其他的领域,比如疾病预警/识别/诊断,智能审美等,总觉得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