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夜航船》,里面引了尚书的说法“天锡禹《洪范》九畴。”(上天赐予大禹《洪范》,里有九个治国的方略)
这大概是洪承畴的名字的来历吧。
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一个好的名字显然更容易被点中。
可惜治国没有机会,都是剿匪和御寇,最终失陷、变节。
看《夜航船》,里面引了尚书的说法“天锡禹《洪范》九畴。”(上天赐予大禹《洪范》,里有九个治国的方略)
这大概是洪承畴的名字的来历吧。
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一个好的名字显然更容易被点中。
可惜治国没有机会,都是剿匪和御寇,最终失陷、变节。
看完,先说叙事,如果再适当编排,应该会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效果(如哈扎尔辞典那种随翻随读),不过也不是太重要。毕竟是2011年的小说,估计东野圭吾也考虑过,只是小说是连载形式的,后来才出单行本。如果刻意编排,那就不存在连载的首发了。
故事背景跨越了数十年,总体来说还是一种温暖人心的态度,然而悲催的是社会保障其实是不足的,生意失败、天灾人祸、经济泡沫破裂等等都是一些伤心的故事,活得好的是预知未来的高点卖出,代价仍然是大背景的经济崩溃。
这几年看东野圭吾多了,感觉一直在吃新世纪之前的情怀饭,也许走不出来的不只是社会,还有作者。
SARS期间没看,新冠3年也没看,新冠结束了,发现手头有电子版,就陆陆续续看完了。
叙事和句式,比百年孤独方便阅读很多。当然了,按之前看的一篇评论马尔克斯的的文章说,是马尔克斯喜欢用大量的有节奏的短句,故而在西语区读者接受度高,而汉语翻译要把握这些短句难度也低,所以译文失真的地方可能就只有原文在西语中的音韵和部分节奏了。
还是哥伦比亚的故事,但比起百年孤独要少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气息,姑且可以当成现实主义的叙事了。
霍乱横行的数十年间,到底对故事的推动产生了多大的作用,感觉很低,一直到最后,两人让船长挂霍乱旗赶其他旅客离船,好享受寥寥数人的(无尽)旅程。
最终还是一个隐喻,医生代表着一种社会正道,去克服霍乱,医生死后,妻子和对其暗恋一辈子的老单身汉爱情重新复活,反而借助这霍乱,离经叛道,奔赴没有结果的自由。
但作者还是给了他们一个宽恕的背景,两人其实都行将就木了,离开社会的束缚,也是可以画上句号的。
这本书是跟着贵系二代群一起团购马老师的亲笔签名版本。
马老师在贵系一直人气和口碑都不错,也确实是人工智能方面传道授业的老师。
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通俗易懂,前提是要有较扎实的中学数学知识,理解会简单很多。
由于是初版,会有一两个错字。
也适合家长带着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的小朋友一起看。
这本书并不像书名那样低端,在建立及解释其理论的同时,也搭配了不少案例和文学经典(比如莎士比亚)加强对各种性格、情商模式的理解。
也给出了不同情商模式在面对不利于自身的场面、情景下的修正的建议。
对于文学经典为何可以直接拿来用,毕竟这是生活和工作的真实场景啊。我想是这样的,莎翁的作品能流传至今,一方面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是它本身也参与塑造了当今人类的性格,所谓对号入座,这是阅读者避免不了的。
所以经典角色的分析无疑比其他作者虚构的人物/场景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睡前读物,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上,有人烟的极地地区的游记,都很接近于那种和史前人类之间的交流,而宗教和文化对这些化外之民、或边缘地区的影响,在作者讲来,很有魅力,印证着圣彼得堡的主流观点的对或错。千百年来的渔/猎,又被工业革命带来的工具所影响,这些化外之民事实上是可以和南方来的“贵人”们有交流基础的。
当然也得益于作者的文笔和他研游的态度。如果你说跟《瓦尔登湖》怎么比,那么,梭罗注重的是个人和内心,普里什文则在不影响原生态的基础上用旁观者去叙述,或者复述。
书是把鸟儿不惊的地方和魔力面包合在一起。两个文集隐含的是人(及原生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的道,至于生命的互相伤害,比如渔猎,也是其中的道,不要过多带入文明社会的窠臼。
读起来真舒服。
节前看完 Yuval Noah Harari 的《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中译《今日简史》,我看的是英文版电子书,生词不算多,看得也不累),一下子就明白之前看的作者的《人类简史》的强论断的来由。不过我仍然觉得先看人类简史再看今日简史会更好。
主线依然是人类文明、社会、国家的等等概念,都是虚构的叙事,使用一种共同叙事,把智人团结起来,从而创造出概念繁多而复杂的今天。讲故事也是智人从众多原始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我跟CC复述这一点的时候,特意提醒他,这是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差别,而不是原始人和猴子的差别,直立行走、制作工具、语言等等发展,一直到从语言进化出虚构叙事能力,也就是想象力,才成就了智人)
Harari反复强调的是,今日,人类社会的一切概念都是虚构的,意义也是虚构的,只有个体的体验才是真的。这一点表明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哲学家……
当今的冲突都是当下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共同叙事的冲突,表面上让你无视这些共同叙事而专注享乐的,又是消费主义的叙事。全民公投根本不值得看重,因为是被更肤浅的虚构所操纵的(连大一点的叙事都不是)。
说到AI,作者并不认为AI会取代人类,但会加剧人类之间的不公平,金字塔顶端的人群,既有算力,又有数据,可以轻易使用各种叙事工具改造普通人的想法和取向……
很悲观。
给出的方案是,人要认识自我,提升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甄别能力,避免被洗脑或被叙事影响。(我的理解是要提升对各种洗脑手段的甄别,了解并加强后现代的解构的工具/能力)
Harari最后提到他参与的禅修,如何清空心灵。(看到这里就有点神棍了,😄)
我的看法还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当然了,禅修还是一种很有用的可操作的方式。
上上个月跟CC一起看诗词大会(飞花令),里面有说出含叠字的诗句。直觉诗经里面应该非常多这种句子,整理了一下,果然很多。当然了,如果在比赛中这样去背诗经,虽然是降维打击,但毕竟是太偏了,还是有点胜之不武。而且,一般人也不会把诗经从头到尾背下来吧。
能插上几句流行的郑风 风雨,倒是挺有气质的。
《国风 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十年前的书了,时至今日,很多例子其实都并不新鲜,但现实生活中真把数据利用好的例子虽然多,然而却远未到高覆盖率。
书中偏好相关性,而对因果关系有所贬低,因为因果关系很难获得,即使声称获得,也很大可能是假的。
如果社会不剧变的话,大数据相关性差不多把人的发展都定死了,这对自由意志是不利的,所以要限制大数据对个体自由的限制……作者只说到这一层,我觉得延伸下去的讨论,可能是这样的:
1.社会各个实体拥有了数字独裁能力,所以对个体必然是压抑的,个体生存下去,自由意志不被彰显,导致消极对待——躺平,或者积极反抗——占领XX。
2.人类个体在出生后,大数据仍未完整覆盖的教育领域,尽早寻找大数据的弱点进行培育,以突破大数据的预测限制,又或者,尽早占领大数据预测的优势特点——从小卷起来。
总的来说,还是挺悲观的,跟资本论中的资本意志一样,大数据一样有意志,代价就是压抑人类的自由意志,也就是大数据中的关联性的异常情况。
翻译得挺流畅的,只是内容之前已经听过了很多。
Google的一路成功,一方面是赛道的优势,另一方面就是经营上没有采用传统公司的做法,充分发挥工程师文化的优势。另外几点就是
信息通达,当然了,我相信后来Google是慢慢做不到了的,因为大企业病总会滋长。
招聘严控,一票否决,这个后来肯定也会变滥,因为同样的公司用同样的策略,总会让顶尖的人才处在激烈竞争中,规模变大之后,必然会有二级三级的人员进来。
勇于试错,给员工试错的机会,这仍然是平台上的尝试而非颠覆性的,因为平台已经成熟而规模庞大,所有的尝试都很容易有所产出,而给人一种错觉,这创新或那创新成功了。而等到竞争者真正起来,才发现自身的创新并不成功。
书中也列出了Buzz、Wave、Google+这一系列社交上的尝试,但没有给出它们失败或凋亡的原因,Eric也是意犹未尽,不肯激烈批评一下,这似乎跟全书所倡导的开放公开大相径庭了。
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做企业,反而不能一开始就像Google那样假设你能招到最好的人才,而必须构造一个体系,允许各个岗位上能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才。另外,管理体系能在100/1000/10000的规模下保证相当的效率而不需要额外调整。
当然了,前提是选择的赛道,是可以100/1000/10000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