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出的书,基本上也把疫情期间的AIGC说清楚了,除了ChatGPT至今的一系列LLM的长足发展。
书中也提到各种AIGC app的兴起和消亡,如果放在今年或者明年总结的话,可能清单更为壮观。
但是关注大方向还是有意义的,比如端侧AI的演进,元宇宙的内容生成,AR/VR,AI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存在,等。
2023年出的书,基本上也把疫情期间的AIGC说清楚了,除了ChatGPT至今的一系列LLM的长足发展。
书中也提到各种AIGC app的兴起和消亡,如果放在今年或者明年总结的话,可能清单更为壮观。
但是关注大方向还是有意义的,比如端侧AI的演进,元宇宙的内容生成,AR/VR,AI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存在,等。
新年终于看完这本厚厚的专著,作者自8090年代以来,搜集和整理了大量民间行业崇拜的偶像的相关资料和证据,上卷是分类其成因和特点,下卷则是逐个行业叙述。
买这本书(孔夫子上这本书的价格也远高于原价,有品相好的原版不妨买下来收藏)是因为看到了知乎上有称此书为神书,确实是对各种行业神的搜集,也体现了在儒家法统之外的民间习俗如何兴起,中世纪(宋明清)的行会(基尔特)如何构造出一种偶像而仪式,以保障行业的自我认同及传承。
“祖师爷“,前段时间看完了黄子华的《破*地狱》,虽提及殡葬业的祖师爷,然而并未具体说清祖师爷的出处及如何而开始受供。当然了,这些并不影响行业神的存在及其号召力。
同样,书上的各种行业神,虽然存在,但从业人员也大多数并不能说清楚该供奉谁,为何他就是祖师,甚至有些就移植关帝过来做自家的行业神,也算是人有我有。
另外的情况是,行业形成之初,会寻求知识分子的指导,安排其供奉一个先祖。
还有就是,参考《封神榜》,里面给行业神的贡献也不是一般的大,许仲琳的作品艺术性虽不怎么样,但对底层下九流,还是提供了不少文本上的支持。
另一个给出较多行业神的名著是《水浒传》。当然,三国贡献也不少,关羽张飞诸葛亮。
几部古典小说都形成于元明时代,这也是从行业从户籍制度中形成世袭和固化的特征体现。
回到儒家法统上来,大多数的行业神原神崇拜,都可以被严格归类为“淫祀”,这也是关帝能够脱颖而出,号令天下的原因,毕竟关帝是儒家封圣的人物。
列一下各类被封行业神的管治行业的数量:
三皇 9个
马王 5个
孔子 10个
文昌帝君 8个
火神 9个
伏羲 11个
老君 12个
孙膑 6个
达摩 8个
关公 23+个
吕洞宾 9个
神农 10个
黄帝 16个
葛洪 9个
鲁班 16个
电纸书上看完了这本书,懒得回顾了,直接用结束语里面的总结:
虽然思维中这些错误经常发生,但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坏事,毕竟人类是一种讲故事来延续的物种,不犯错,就失去了很多乐趣。
不知道AI怎么看到这种错误。
看完这本英文版的小说,要完整写读后感就有点啰嗦了。随便写几条。
1.Henry回到童年带小时候的自己去住酒店,Palm House,我五月份在芝加哥也住过。一下就亲切起来。不过酒店有点太老了,半夜电梯在响。
2.对于吃什么、喝什么写得太细致了,查一下作者,果然是女作家。
3.Henry穿越后救了他自己,也在穿越后杀了另一个穿越后自己,因果归于一。
4.各种感情太细腻了,以至于忘记小说的科幻属性以及里面的逻辑漏洞。
5.Clare作为女主角,对爱情的忠贞也是出乎意料,很少见到美国的当代小说里这样歌颂一种莫名其妙的宿命爱情。
6.对性爱的描写有点露骨,虽然不是色情小说。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也談亦舒
從上世紀六〇年代中期起,張愛玲就跟皇冠出版社長期合作,至今她的書也主要由皇冠出版。皇冠的創辦人,正是瓊瑤第二任丈夫平鑫濤。
這兩天,Facebook有網民和《星島頭條》都轉載微博「張迷客廳」帖文(《星島》誤寫成「張述客聽」,不可思議),摘錄張愛玲、宋淇談及瓊瑤的對話,很多人都讀得津津有味。(注1)這些對話來自2020年皇冠出版的《張愛玲往來書信集》,我看了摘錄,覺得不妨補充一下,讓大家更了解當年「祖師奶奶」是如何評價「言情女王」。
一、張愛玲自揭通俗小說的創作「秘訣」
「張迷客廳」摘錄有兩則如下:
張愛玲:《半生緣》也無以為繼,我寫一部瓊瑤可以寫一百部。(1968.6.26)
張愛玲:我覺得瓊瑤的好處在深得上一代的英文暢銷小說的神髓,而合中國國情。我總是一面看一面不由自主自動的譯成英文:「我打賭你……謝上帝!」前兩年還有男子脫帽為禮,氣極了就shake〔搖動〕女孩子——紳士唯一可以對女人動武的方式。我倒覺得三毛寫的是她自己的,瓊瑤總像是改編——當然並不是。(1982.6.20)
張愛玲唯一的長篇通俗小說,是《半生緣》,所以她才拿這本書跟瓊瑤小說比較,自嘆不能像她那樣多產。這句話,我覺得既不是褒,也不是貶,只是客觀點出兩人差異——張愛玲志不在寫暢銷言情小說,當然無法像瓊瑤般流水作業,一條公式編出100個變奏來。
但後來張愛玲半開玩笑指,瓊瑤小說讀來像「改編」,卻有意無意吐露了自己寫通俗小說的「秘訣」——即改編外國小說。不久之前,我已撰文說過《半生緣》大量「抄考」J.P.Marquand 的H.M. Pulham, Esq.(注2),也難怪張愛玲看瓊瑤時會有「改編」的印象。不得不承認,這種向西方小說「致敬」的手法,在華文通俗小說界並非罕見,像金庸從大仲馬小說「偷橋」,也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二、亦舒狠批張愛玲
「張迷客廳」摘錄有一則如下:
宋淇:可見中國讀者的口味始終停留在melodrama〔通俗劇〕階段,不是生癌就是自殺就是出走,所以瓊瑤可以一冊冊的寫下去了。(1979.8.19)
為什麼宋淇會忽然批評「中國讀者的口味」呢?其實是因為亦舒。1979年8月19日的信,宋淇附上衣莎貝(亦舒另一個筆名)的短文影印本,該文題為「閱張愛玲新作有感」(此文收錄於亦舒《自白書》,香港:天地圖書,1981),亦舒說:
「今夜讀皇冠雜誌(東南亞版第十四卷第二期)中的《相見歡》,更覺愛玲女士不應復出。我有我的道理,一一細說。整篇小說約兩萬許字,都是中年婦女的對白,一點故事性都沒有,小說總得有個骨幹,不比散文,一開始瑣碎到底,很難讀完兩萬字,連我都說讀不下去,怕只有宋淇宋老先生還是欣賞的。」
最後亦舒又說:
「我始終不明白張愛玲何以會再動筆,心中極不是滋味,也是上了年紀的人了,究竟是為什麼?我只覺得這麼一來,彷彿她以前那些美麗的故事也都給對了白開水,已經失去味道,十分悲愴失措。世界原屬於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這是不變的定律。」
宋淇就是看了亦舒的文章,不服氣,才抱怨「讀者的口味始終停留在melodrama階段」。張愛玲如何反應呢?她在1979年9月4日的信中答:
「亦舒罵《相見歡》,其實水晶已經屢次來信批評《浮花浪蕊》《相〇〇》《表姨細姨及其他》,雖然措辭較客氣,也是恨不得我快點死掉,免得破壞image。這些人是我的一點老本,也是個包袱,只好揹着,不過這次帶累Stephen[即宋淇]。中國人對老的觀念太落後,尤其是想取而代之的後輩文人(……)中國人的小說觀,我覺得都壞在百廿回《紅樓夢》太普及,以致於經過五四迄今,中國人最理想的小說是傳奇化(續書的)的情節加上有真實感(原著的)的細節,大陸內外一致(官方的干擾不算)。」
張愛玲短篇小說〈相見歡〉初刊於1978年《皇冠》,以情節論的確沒什麼看頭,主要寫上海解放後兩個中年表姊妹荀太太和伍太太閒聊,把同一件舊事講完又講。讀者反應冷淡,七竅玲瓏的張愛玲怎會不明白原因?她在〈表姨細姨及其他〉已指出,是因為「『意在言外』『一說便俗』的傳統」失傳了,「我們不習慣看字裏行間的夾縫文章」。
不妨這樣說吧,張愛玲後期小說着重「意在言外」,巧手製作「夾縫文章」,跟瓊瑤阿姨唯恐畫公仔不畫出腸的風格,以及噴滿一紙的馬景濤式嘶吼對白,簡直南轅北轍。至於哪個更受當年讀者歡迎?亦舒已經告訴你了。可世界真是「屬於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嗎?也不見得。
三、瓊瑤暢銷,張愛玲長銷
「張迷客廳」摘錄有兩則如下:
張愛玲:大陸印瓊瑤金庸的書用光了紙,真發噱。「洛陽紙貴」變成紙盡。(1988.5.14)
張愛玲:瓊瑤的大陸銷路驚人也是意中事,因為大陸還停留在台灣的三四十年前,而且五〇年間就想看的欲望壓抑太久了,一旦爆發,即使已經是新的一兩代了。(1988.12.27)
以上兩句話都有下文,我覺得更耐人尋味。1988年5月14日那句,張愛玲在後面說:「我在大陸就聽見說『現在有個瓊瑤。』想了快四十年終於到手了,也真是個unifying的民族性。」
老實說,我不明白那句「現在有個瓊瑤」是什麼意思。張愛玲1952年離開中国大陸,之前瓊瑤只是個小女孩,張怎可能聽到「現在有個瓊瑤」這句話呢?儘管瓊瑤九歲(1947年)已投稿上海《大公報》,但當時她用的是原名「陳喆」,不是「瓊瑤」,張愛玲不大可能聽過這小女孩的名字。瓊瑤真正成名,大概是1963年發表《窗外》之後,張愛玲說自己在大陸聽見說「現在有個瓊瑤」,可能是記錯了?讀者如有頭緒,歡迎賜教。
至於1988年12月27日那句話,下文是這樣的:「從前桑弧就舉出那樣的天文數字作為今後的market potential,勸我留在大陸。(根據蘇聯小說銷路)結果實現這些數字的倒是台灣作品,不是大陸的,也真是歷史的反諷。」幸好張愛玲沒希罕那「market potential」而留下來,否則她很可能在文革橫死,之後還有沒有人記得她,也成疑問。
以上兩則,都說瓊瑤小說在大陸銷量驚人,誠非虛言。但有趣的是,2024年瓊瑤小說早已過時,而張愛玲卻後勁凌厲。
宋淇在1985年3月18日信中跟張愛玲說:
「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最近去問了一家書店,老闆是幾個大學生,各有專業,然後志同道合,業餘開了家新書店。我詳細問他書的銷路和各作者受歡迎的程度。據他的經驗,每過一陣,必有一本書特別暢銷,但如以平均銷路以張愛玲為最穩定,最可靠,每年必可實銷若干冊,不像別人那樣大起大落,瓊瑤的新作還有人買,可是極少人看了新作之後,再去買她以前的作品,所以幾冊出名的舊作只選了幾種,各置一冊,聊備一格。(⋯⋯)我想香港如此,台灣亦必如此,最近看到台灣一份統計,云你的《短篇小說集》多年來高踞暢銷書榜上。」
上文提及的書店,可能是1984年開業的旺角樂文書店。1988年9月10日,宋淇說:
「你的書不能說是暢銷,至少是長銷,而皇冠最喜歡這類書,每年重印三、四種,成本低,沒人注意,利潤厚。」
宋淇三四十年前所說的話,到今天依然出奇地有效。例如我家附近的書店,不見什麼宣傳的張愛玲新版《傳奇》,居然悄悄穩坐暢銷書榜第七位,細心一想,真是驚人的成就。《傳奇》是1944年在上海出版的,今年剛好80周年,請問還有哪本80年前出版的書,今時今日依然打入暢銷書榜呢?
張愛玲的後勁,在今天這個「brain rot」橫流的世代,似乎燃亮了讀書人和作家的希望。AI要模仿瓊瑤風格寫書,不費吹灰之力,但要寫出一段媲美張愛玲的句子,我至今仍未見到。張愛玲的文字,正是那種像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所說,你要「踮起腳尖閱讀(stand on tip-toe to read )」的文字,只有這種作品,才是治療brain rot的跨世代經典。但願終有一天,大眾也懂得欣賞〈相見歡〉、《小團圓》的「夾縫文章」。
注
1
2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从欧洲回来,因为看了米兰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圣心大教堂,对欧洲大教堂还是挺有感觉,于是买了这本书翻完了。这几个大教堂都在书上有篇幅介绍。
作者是朱子仪,对于知名度高或者比较经典的大教堂都给了篇幅去介绍。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图多,虽然说到立面、门、拱顶等等不会每个细节都给出照片,但总的来说,能把具特色的外部、内部壁画/玻璃,雕塑等展示出来,作者还是很有水平的。
想起来在欧洲时,实在没话了,问Seho,教堂(Church)和大教堂(Cathedral)有什么区别。其实我是知道答案的,但从意大利人那里听回来的答案会更放心。
大教堂就是有主教的教席,教堂一般只有神父/牧师之类。
应该是90年代初的书,作者俞邃:
俞邃,男,汉族,1933年5月7日出生,江苏省如东县袁庄乡人。现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调研咨询小组主要成员、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1944年——1949年先后在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如东二中、如东中学读书。1949年9月至1950年1月在南通平潮中学读书,担任学生会主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月转去南京大学附属中学,1951年至1953年任该校团委书记。195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俄文系,1957年从北京俄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兼任校团委负责人。1958年9月被中联部选调,派往布拉格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刊物《和平和社会主义问题》编辑部,1962年后一直在中联部工作,曾任苏联处处长、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负责协调中央党政军17个部委有关研究工作的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正局长级联络员等职务。
这本书主要是把解体前后,作者个人在各个场合对苏联、独联体局势的演讲整理成书。
观感:
1.苏联的败落过程中,自我认同出现了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6070年代,调子起高了,降不下来。
2.苏共、俄共上层很多实权派乐见苏联越来越差最终解体。
3.戈尔巴乔夫就一个技术官僚的水平,控制不了局面,也不敢动用军队保证上层对自己的支持。
4.苏联民众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后期局面基本上被休克疗法那帮人把持着。
5.西欧和美国对苏联的承诺基本上都是空话,反复要求各种演变才能给予。这个过程跟后来对俄罗斯做的北约东扩类似。东大也是历历在目,不会再相信政客的承诺。
6.现代的普世价值,当年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都是类似,用于瓦解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话术。苏联的理论大师理论上已经不复存在了,技术官僚只剩下唯经济论,但又不知道如何开始。反复做无用功。相比之下,邓公的白猫黑猫、摸着石头过河、经济特区试验田,等等比戈尔巴乔夫高明太多太多了。
好多年后(20~30年,20年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30年是可笑的爱情,也许译本并非作者的授权哈)再看米兰昆德拉,书平淡得跟白开水一样。也许是为了对应书名吧,翻完之后对比没看,留下的印象只剩下什么?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才想起,印象中是不是看过这书?不知道,反正作者就是这种风格,随便翻翻就可以了。
就我上次溜达过巴黎的经验来说,这次看完留下的印象就是卢森堡公园,因为我7月份去过……
这是一本80年代初的小书,主题跟名字一样,举例子教你怎样跟对方讨价还价、怎样磨、怎样拉近距离营造个人感等。虽然是本小书,可花了两三个月才看完,这段时间也面临各种谈判的场景,对比一下书上的做法,还是挺有帮助的。
作者是Herb Cohen,这书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了吧。
摘一段amazon上的书评(翻译成中文):
这是一本关于谈判的非常好的书,是我在大约 30 年前购买的,或者别人送给我的。这本书篇幅很短,但基本内容很丰富,你可以在一天内读完(并学习)关键点。我一直很喜欢书中强调双赢的谈判观点与“我必须赢”的观点,以及使用一些温和的心理学来帮助塑造对方谈判方的期望,从而使交易发展成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事情(因为没有人应该总是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 至少在现实世界中不是这样)。
这本书在过去至少 2-3 个实际场合(2 次购车和 1 次购房经历)证明了它的价值。在某些方面,那些我(以及我怀疑的大多数人)通常害怕的交易和谈判实际上有点令人愉快。关键是永远不要让自己陷入必须立即完成交易(无论什么交易)的境地。时间紧迫的需求会让您丧命,因为您必须始终愿意放弃交易,并要有这样的态度:这不是地球上最后一辆车或最后一栋房子。当您与一个拼命恳求的配偶合作时,这并不总是容易的,而配偶在卖方、卖方的房地产经纪人和您的房地产经纪人面前,对“这所房子很完美”、“我们必须拥有这所房子”和“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让这所房子溜走”等说法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在那时您应该意识到您已经放弃了您可能拥有的几乎所有谈判筹码。
我现在让我的员工在工作中阅读这本书,因为我发现对于我们的一些员工来说,谈判似乎已经成为一门完全失传的艺术。当他们都完全“读完”这本书后,我计划尝试为我们组织的招聘人员开发一本谈判“入门书”——因为我相信他们目前对与求职者就薪资问题进行谈判的理解仅限于:你想要多一点还是多很多?!?!无论是购买新书还是二手书,这本书都是永恒的赢家,对每个人都有实用价值——买它吧。
利用几个睡前把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之一看完了。
看到40%的时候在想,作者不会把这种三观不正的作品写那么长吧,于是翻到后面的译后记,读完后再读正文,这样就有“意义”多了。
当然了,如果抛开已有的见识去看,看完后估计也能get到作者的所讲。不过结合评价来看诺奖作品,还是会有额外的收益。
“他在小说中用伟大的情感力量,让我们跨越了虚幻与现实世界的深渊。”
这是诺贝尔奖的颁奖词。很适用于长日将尽这小说。
史蒂文斯的一生,从现实角度看,完全被他自己构想的英伦顶级管家的尊严和人生意义所覆盖,而这虚幻的意义,则弃父亲弥留、可能的感情(以及可能的婚姻和子女)、对世界的真实的大爱完全不顾。仅停留在,以仆人的方式“参与”了类似于慕尼黑阴谋之类的影响世界的贵族社交。
从语言的角度看,史蒂文斯过于追求对答和谈吐符合服务这些贵族社会,以至于被精致而乖巧的语言左右了他可能可选择的人生抉择,最后,落得一个惨淡的孤独地面对人生的剩余——The remains of th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