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又读《诗经》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鄘风 干旄》
那个人那么出色/有才/漂亮/贤能,能送他些什么呢?
这里的“畀”,是给予、赠送的意思。
粤语里也常用“畀”,送个XX畀你:送个XX给你。
然而有另一个古字:俾,意思相当接近。
俾:使,把。
俾也可忘。——《邶風 日月》
粤语里面,俾,俾佢食饱:使(让)他吃饱。然而在能用“俾”的语境,“畀”也是适用的。
今日又读《诗经》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鄘风 干旄》
那个人那么出色/有才/漂亮/贤能,能送他些什么呢?
这里的“畀”,是给予、赠送的意思。
粤语里也常用“畀”,送个XX畀你:送个XX给你。
然而有另一个古字:俾,意思相当接近。
俾:使,把。
俾也可忘。——《邶風 日月》
粤语里面,俾,俾佢食饱:使(让)他吃饱。然而在能用“俾”的语境,“畀”也是适用的。
CC没考好。被分到了普通班,也就是成绩估计没进20%。
一个原因是那天他拉肚子了,考试期间去了两趟洗手间,都拉虚脱了。
得知分班消息后,CC很难过,我也很不爽,一夜没睡好。
睡前安慰CC说,当年我也是在村办初中读的,身边的同学基本上都不打算读高中考大学的,然而我自己有良好的控制力,保证了最终考到了全镇第一。
不过CC如果不能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努力克服,我的经验对他来说,估计就是讲了就是讲了,而已。
也算激起我一点兴趣,看看能否帮助CC初中逆袭吧。
Digital Darwinism
先抄一些meme代替阅读过程的体会吧:
要理解技术产生的背后的意义,而不是技术本身。
新技术应当应用与业务核心core,而并非边沿edge。(感觉大多数保守的公司都只愿意将新技术用在edge业务上,避免风险)
人们通常低估了技术应用的深度,高估了短期影响,也低估了长期影响。
转型中最大的忧虑是,何时采用新技术,要不要再等等,等更好更完善的(这跟买手机、买电脑有点像)。
旧的会议方式难以评估错过新技术/思想的损失,所以财务去主导转型不合适。
技术是转型的背景,而不应是主导,人们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而非技术本身。
几个采用新技术的思路:
应用AI的策略上,作为公司,应有精心设计的战略,而不是在边际上进行小实验。
套用已有模型不会有明显的成功,大脑中的模型要革新,不应该是之前的XXX,直接修改成数字时代的XXX、人工时代的XXX。
目前看到AI的应用,只是取代人类原来的工作(岗位、职责),将失去真正转型的意义。要考虑改变企业架构(为前提),考虑做人类没有做过的事情。
忘记大数据,聚焦innate data,数据不需要多大规模,但有用且效果好。
围绕人去设计新的技术方案,而不是做了方案/产品,投钱去推广。
看完后,最大的感想是,希望能找到真正的新范式,才能利用好AI。否则,不过是让AI重复人类、取代人类而已。
这个月出差前将这本厚厚的书看完了,这类型的书籍成书在高铁还没有跑起来的年代,很多火车路线、公交车站基本上属于20年前。
移动支付也没起来,酒店业也没有大洗牌过。
总的印象就是:恍如隔世。
先看了神秘海域,不错,有点夺宝奇兵的意思。当然了,电影也反复向琼斯致敬。
连夺宝奇兵都被致敬了,不由得一声叹息,小时候最好看的明珠930里面,夺宝奇兵也是特别有魅力的。其实向夺宝奇兵致敬的还不止这一个,想起今年看的变形金刚,也是去寻宝。。。
悬崖之上比满江红还是好很多,张艺谋的驾轻就熟,主演们都是沉浸多年的戏骨,故事也没有刻意去营造一些反转什么的,设计和意外并存吧,赢的关键是对于黎明到来的信念,以及牺牲精神。
孩子们不在家,晚上跑步机的时候把这部片看完了。
能理解很多观众的不满意,很多人是抱着看历史正片的期望去看,结果看到了半悬疑半后现代的表达,所以有千辛万苦只是让假秦桧把满江红背出来的愤愤不平。
看到片末张艺谋的名字,就明白了,这剧本说不上好,叙事风格隐约跟三枪有点像呢。上网搜一下跟三枪一起的影评,果然并不只是我自己的感觉。
沈腾、雷佳音、张译,带着四字弟弟,阵容挺大,可惜了,国师就没想给你看一部正戏。
过度追求叙事上的标新立异,而失去了一个好好教育下一代的机会,这一点上,国师和投资方都有责任。
在湖北的最后一个行程是看湖北省博,主要是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 和 曾侯乙编钟。
越王勾践剑要排队,曾侯乙编钟不用排队。
好久没有体验过的二三十人挤在一起拍这把名剑。在这种背景暗,有照灯的环境下,华为相机出来的效果挺好。
带CC看的博物馆比较多,有名的如国博、贵州省博、深圳博物馆等,不过还是没有我自己看得多。
进了博物馆就如跟人类几千年历史对话一样,当然了,我思考比较多,于是理解出来的可能性跟博物馆自带的解说就有点差别了。
CC又一次明确地跟我说,对博物馆无感。没办法,只能强迫,毕竟他只是大略听了一下喜马拉雅上的《东周列国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什么的都说不上来。
知识/信息泛滥就是这样,总有让他感兴趣的,却不是你想要他知道的。
我只能补充到,这些日后在你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都会见到,但我想想他6岁的时候看国博,我也这么跟他说过,对着四羊方尊还是司母戊鼎说的。
跟太太一起到影院看的,怕少儿不宜,就没带CC和小宝了。
跟封神演义最大的差别?帝辛(不用纣王这个恶谥)并不是被魅惑,而是自己选择了和狐妖(妲己)合作。也许这才能让费翔出演吧。
不过费翔的腔调听得我还是有点出戏。
剧情中体现:大商控制诸侯的方式是质子,从8岁开始抽诸侯的儿子到朝歌服役,类似于禁卫军,从这时候开始洗脑,接受朝歌的价值观,认商王、太子为主。诸侯如有不臣之心,则讨伐,质子与亲父反目,诸侯死,质子上位,认同朝歌统治。
这个改编有其合理性,但却无法大幅加强帝辛的罪恶。另外,帝辛依然得到商王的地位,野心还有更高的么?估计还是要从寻求长生–>更多人牲–>天怒人怨这个链条叙述。
周代商,很大程度上周是农业发达的文明,需要更多劳动力去发展,周文明也带动了一系列部落从事农业发展,但劳动力的需求和商朝好人牲是矛盾的,于是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要求周代商成为天下之主。
昆仑山的特效真假啊……
今天练字练到“皿”字底,发现只有“孟”字是“皿”声的,看了一下百度上的字源,有这么一段: 有人说“孟”是古人弃、食长子的习俗。《说文解字》:“孟,长也。”又“伯,长也”。这里的“长”,是特指长子,虽然都是长子,却分别为二名。《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孔颖达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礼纬》云:‘庶长曰孟。’然则嫡妻之长子者称伯,妾之子长于妻之子则称孟,所以别嫡庶也。”是嫡长称伯,庶长称孟。在宗法制度下,“大人世继以为礼”。只有嫡长子才能世袭爵位,庶长子是被排除在外的。这是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以后在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在此之前自然没有嫡庶之分,且凡长子都要去掉。当人类进人父系社会,有了私有财产,于是有财产继承问题,要确保财产为亲子继承,从当时的婚姻状况而言,婚后的第一个儿子不能确认为亲子,古人采取两种方式处置,一是丢弃,一是吃掉。“孟”字就是古人蒸吃首子贮存在文字的信息。幼儿盛在盘皿中,就是蒸着吃。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春秋战国时代还保留着食长子的古俗。《墨子·鲁问》:“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列子·汤问》说:“越之东有辄木之国,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可见时至东汉,周边国家食首子之旧俗犹存。这里有两点值得思考,一是所食必是“长(首)子”,一是食的目的是“宜弟”。从男方说,新婚后首子,不能确保是自己的儿子,“食之”正是为了确保亲生儿子的财产继承权不受到侵害,所以叫“宜弟”。综上所述,孟是不能确认为亲子的长子,“食之”以确保亲子的继承权。随着文明的进步,婚姻状况具备了确保首子为亲生子的条件,于是才有长子继承制,但长子要分嫡庶,庶长子无权继承,所以把庶长子称孟。这就是“伯”“孟”之分的深刻的历史背景。
联想到周末可能去看封神第一部,伯邑考被其父姬昌吃了的故事,可能是部分属实,看了一下网上的文章,确实有人说过类似的话题。
我想,事实可能是这样:按习俗,伯邑考出生没多久就被姬昌蒸了吃,味道不错,就献给纣王,纣王吃过,打赏了姬昌,放他回了西岐。
按照封神的故事框架,也可以修改一下:
伯邑考晋见纣王献宝,纣王查明(或构陷)他并非姬昌亲生,逼着姬昌遵守岐山古俗。姬昌忍痛吃掉伯邑考。
最近差不多坐实了CC就是个社牛。
相比之前戴个电话手表下楼,就能加几个朋友(于是我们后来不用小天才了),现在更偏积极主动了。
比如由于钉钉号跟小宝同用一个,小宝入他毕业的小学,家长还用钉钉,CC的iPad里面钉钉就加了新生群,然后不忘在里面给新学生的家长“答疑”……解答小学的一些制度规定什么的。
上羽毛球课,跟教练也混熟了,休息的时候就交流《王国之泪》的心得。
然后初中注册后,某天在家里说,羽毛球课上又认识了一个上同一个初中的,高一届的学生。我问他你是怎么认识的?CC说,我猜他是那所中学的,一问,果然是。于是又交流了一些初一的经验。
以前担心CC容易认识一些不大好的朋友,有意地压抑他的交友(确实有些负面的朋友),现在发现他本质上就是善于从同龄人处获取信息的,所以只能告诉他,人生匆匆多过客,知己很少,只能靠自行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