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4年03月

孤注一掷

在web上把这个23年的火片看完了。

电影总的来说当然比现实要童话色彩很多,进入虎穴之后能脱逃的人基本上万不存一,有能力的必然同流合污,卸下所有的道德包袱,等待末日审判的那一刻。

不过能拍出来就是不错的,毕竟哪怕只展示1/4的现实,也够教育群众了。

金晨是很漂亮,但网上说她整容了外观会慢慢崩掉……鼻子还是不要乱动的好。

张艺兴的演技比黄金瞳要好不少。

烟锁池塘柳

想到一个稍独立的,也就是不跟上联:

垦植销烟池

按照被相克的顺序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木克土

销烟池是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里面的景点,林则徐在此挖了销烟池,倒入生石灰,将鸦片倒入其中进行化学反应,达到销毁的目的。

如今原址旁边也有种树和蔬菜,故称垦植(通“垦殖”)。

待一个有意思的上联。

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从明朝的地方志/类似的史书中挖了一些故事出来,并用文笔润色了。读起来还可以,明代官场是个复杂的系统,各色官、吏、地方势力在斗智斗勇,利用制度和舆论。

另一方面,问题的出现很多是安徽和江南,一方面是富庶,另一方面读书人多(讼棍多),势力错综复杂,于是构成了故事。

马伯庸行文中的感慨,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也有,户籍信息陈陈相因,在大一统的国家里逐渐成为累赘和废物,这似乎是无可避免的。

气数说的是制度总会有漏洞,在时间推移中逐渐被社会所破解和侵入,最后垮掉。想起艾柯的《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纸寿千年是极限,但档案依赖于这种碳基的记忆(造纸、印刷),成本一时看是够低,然而是大帝国(广度),世代相传(时间长度),M*N倍的压力,要维护殊不容易。那些千年不变的闭塞国度,大多数摒弃了记忆,只留下宗教愚民一途。

电子信息化让社会管理有了新的载体,或许会更长,但时间这个维度上的叠加,早晚会导致后期时间点上的不堪重负,也是历史的终结(形式)才是终极的解决方案。


上月还看了《长安的荔枝》,记得写过一下blog,现在却找不到了。虽然显摆的是数字,但马伯庸的笔调没有脱离杜牧的论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翻别人的书评,工业党大概是这么说的:长安要检测全国的驿站系统的有效性,同时也要避免各个节点的弄虚作假,运送时令特产水果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驿站高效运作,杜绝中途节点用过期的来充数的可能性。

所以凡事看两面。安史之乱后,也确实是四川和广大长江流域成为唐帝国的强力支撑,文官系统和交通系统功不可没。

周处除三害

颇有意思的电影,以为自己要死的通缉犯,不甘心自己被无视——通缉榜第三,把前二干掉了。

陈桂林本身就是个黑社会杀手,至于之前犯案是为钱还是为出名,就不好说了。除三害则完全是为了成名、自我实现。

看完电影再刷影评更有意思。比如最后的邪教,到底和流行的社会组织又差了多少,或者,为何该片在内地过审容易,是不是映射要除掉民进党的N害。

影片写实的部分是动作,浪漫的部分是剧情。

想起最开始看阮经天的《艋胛》,似乎是十几年不变。

周二晚上在上海看的,本来想在正大广场的影院看,二十年前在那里看过《冷山》和《后天》,结果影院在装修,于是在对面的ifc里的影院看了,价格比一般的影院贵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