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太平天国

天国之秋

记得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住了不短的时间,有什么书就反复地看。那时候爷爷奶奶的一位老朋友,在暨南大学养老的老革命,给我们乡下人寄一些书来看,除了《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还有一本《太平天国演义》,忠王和英王在里面是非常伟光正的形象,而曾国藩李鸿章,以及华尔、戈登等都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反面角色。

后来就一直对书写太平天国历史的书非常感兴趣,这些年也看了不少了,但总的来说,没有比得上这次看的这本天国之秋。

书中在太平天国的不同阶段,都按照多个场地发生的相关事件进行平行叙述。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南京时的形势,和北京/圆明园的事情。同样,英国人一边打击北京的清廷,另一边又任由华尔组织常胜军对抗太平军。同时发生的南北战争,又另来自北方联邦政府的华尔如何得不到相应的支持。

华尔挂了后,戈登收到正式的委任,居然成了英国历史上和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的英雄,结果李鸿章杀降,彻底破碎了英国(议会)以为自己的军队在拯救/左右中国内战的美梦,才真正意识到常胜军就是个佣兵组织。

曾国藩以外柔内刚的态度,坚决将外国人排除在这次内战历史影响之外,看上去是他挽救了大清,其实也是气数未尽,即使不是曾国藩,一大帮中兴名臣还是会起来的。历史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相比之下,洪秀全的组织处在矛盾之中,天京事变是东王独大引起,而后期战时政府却要控制统帅权力,制衡又不得其法,导致谭绍光惨死,而李秀成左支右绌。

洪仁玕有视野有才干,可惜不是战时宰相,也误判了传教士团队对英法政府的影响力。天朝田亩制度及其他建国方略都很先进,可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战争胜利才是优先的。

作者将这些跟明治维新相比,日本的优势在于踩着大清的石头过河,所以迎来了数十年的东亚光辉。(现在是中国踩着日本的石头过河了)

再说说戈登,小时候看明珠930,有一次看到某电影,就是他离开中国后在苏丹被义军杀掉的故事。

那时候大英压制大清,压制苏丹,近两百年后,中国对苏丹的影响力反而远超英国了。

想起什么再补充。

史景迁 太平天国

如果我用不怎么会写书评的风格来说,那就是,史景迁的文笔太好了。非常好,十分好。

接下来就是好在哪里的问题。史景迁搜集了丰富的材料,作为西方的东方近代史的学者,其资源上的优势是,可以从大量当时西方传教士、军官、商人的书信、公文、回忆录中获得比同一时期的中国人的著作中更偏向于公正的材料。毕竟太平军和清军互称发匪和清妖。

史景迁将这些材料很优美的故事形式展示出来。但优美而平实的叙述的同时,却没有深挖这一事件的成功/失败的原因。更多的是归结到人。比如通篇看下来,读者会认为洪秀全真的很神奇,居然连老家都那么多人归附他,是否确有宗教领袖的气质。

继续阅读

李昭寿

《洪秀全演义》最后几乎就在李昭寿投敌后结束。看起来作者对这之后的一直衰落直到灭亡没有太大的心情去写了。

抛开历史而论,太平天国的两个转折点,一个是韦杨之乱,一直到石达开出走,而另一个则是李昭寿的突然投敌。

虽然看起来太平天国早期人才济济,但封王过早,导致新人上升通道缺乏,而洪秀全又弱于构建合理官僚体系,这就是凭空想象一个封王制度的山寨做法的缺点。

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能掌控中后期的军事大权,然而提拔出来的帅将之才甚少,整个天国的王基本上都是老革命。李昭寿和李昭寿后来策反的捻党,基本上没看到出头之日,但是却拥有大量的战功,天国则只是给他们财物,而没有真正的权力和政治成就。

李昭寿这种反复无常的人尚且可带4万兵,可见太平天国实在没多少大将可用。李秀成疏于管教也是一大问题。军政皆管对他来说实在太累,而洪秀全又动不动召他回金陵,反反复复做无用之功。

假设杨秀清不那么跋扈,先以大局为重,假设石达开再忍辱负重一点,第一个转折点不出现,就太平军和清廷长期对立应是问题不大。

问题最终症结还是在于洪秀全,控制力太弱。

而清廷则是人才不绝,兵力不绝,财源不绝,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一个个中兴名臣屡败屡战,最终扳回大局,常说的是气数未尽,也是儒家文化未见危机的结果。

洪秀全演义

最近在看洪秀全演义,清末的偏革命的人写的小说,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同情太平天国的人的意见了,贬杨而扬洪。虚构了钱江进天国进程,所以看得有点云雾。

石达开,李秀成都逐渐被高大全化,杨秀清被矮化导致很难认可他能当东王,不过也正是此反衬出天王洪秀全的控制力低下。一个不会发脾气的领导人实在看不到前途啊。

太平时,王杀王。

上周刚看完晚清七十年的第二本,太平天国部分。唐德刚说他自己的治学严谨,只是资料来源丰富,所以特意把推背图拿来一说。

推背图真正现于大众时是在金圣叹评点之后,所以太平时,王杀王的第三十四象则在近代成就了推背图的最大神奇。

之后各象,各家评点,多少都穿凿附会,不忍卒读。

术数虽然奇妙,但只是一些尽能力的推演,要非常精确本来就强人所难。不过中华历史,自商周以降,至唐太宗时已经两千多年,因此也无数的故事可供套用,所以推背图各象中的故事,你应该从这之前的两千年中寻找共通之处,应验会更准确。

至于说宋太祖淆乱推背图推向民间,确实是一高招,但是这毕竟也是个故事真伪值得商榷。

说回三十四象,真是巧合得太神奇了。太平=

太平天国,王杀王=

数王内讧,而洪秀全的大名更是直接嵌在:洪水滔天苗不秀,

中原曾见梦全非。一句中。在文字狱刚过的清朝中叶,敢这么明目张胆的藏字诗自然不大可能是当朝人所撰,所以唐德刚的推理也是合理的。

如果不相信这是预言的话,将之视为巧合就合适了。

小时候看太平天国的书,多为正面,这与罗尔纲的推动也有关系,现在接触国外书籍多了,思想也开放了,才有将其与红色高棉之类的故事并提的可能。

太平天国也开创了军政府的先河,后面民初军阀割据,其实和这时期也颇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