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王小波

白银时代

我可以肯定自己已经对王小波祛魅了。之前看了《黄金时代》和《万寿寺》,《白银时代》已经激不起太大的阅读快感,相反,有点艰难地读完,再天才的小说家也免不了重复自己的厄运。

不过王小波的书能顺利出版也是当时开放的风气所致,而且很多居高位的人本身也是喜欢王小波的。

白银时代大致的时代是7080年代,半封闭半开放,不过这书后面也加上了黑铁时代/公寓的内容,对号入座也好,自由联想也好,不影响阅读和理解。

万寿寺

看完王小波的这部经典,对于叙述本身,王小波应该是走的类似于卡尔维诺那种路线。万寿寺的可理解的故事是我失忆了,在查看自己写的唐代薛嵩的故事手稿过程中,(也许无因果关系)逐渐找回自己的记忆,然后两个故事(现实和唐代)都最终被固定,然后就是:

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当然了,里面对于现实过多的映射,比如屎泡的地面,有太严重的时代性,反而让小说在今天看来略有阴暗和落于窠臼。

想起00~05那段时光,我们这些年轻人也会去看卡夫卡、米兰昆德拉、卡尔维诺,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王小波的遗作在互联网上铺垫。即使那时候我没怎么读过王小波,但也逃不开那几位他所推崇的大师的作品——译者、出版社、书评、朋友的推荐。

黄金时代

最近看两个不一样的黄金时代,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小说集,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

书是看完了,然而电影总是断断续续看不下去。

先说小说,王小波写的这个在当时看来应当算是才华非常出众的作品,情节略显荒诞不经,背景与相关推进则符合文革的逻辑。

但是今天看来,我自己的阅读快感的bar无疑是提升(或者说是俗化)了,要一口气看完《黄金时代》倒是比较困难,持续了几周的睡前时间才结束了阅读。

王小波虽然早逝,但其作品也孕育了中国大陆早期的网络文学,回忆起来,当时的行文,背景介绍,很多都跟其三部曲保持着默契。

但情节肯定是台湾那边的网文影响得更早了。

所以现在看《黄金时代》,还是有一定的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