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傅高义

The age of uncertainty — The U.S.-China-Japan Triangle from TAM to 9/11

其实这本书已经看完有好几周了,一直没趁热写观后感,主要是看一下随着时间的消退,在脑海里能剩下多少书中的内容。

既然是中日美三角关系,在一维的叙说中,采取了最简单的分别叙述三条双边关系,包括各个国内对对手国家的观点变迁。

并不是傅高义一人写的,相反,他的文字的部分并不明显,邀请了中日美三国的学者分别书写其国内以及双边关系上的变化。

对比着看,加上我作为一个读者,也是学生时代经历这12年,把年青时的印象一一对应,既有趣也能梳理那些模糊的记忆,置换成一个更大时代和大环境上的印象。

美国是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的过程,中国则主要在长者的初入中南海到逐渐掌控全局,日本政坛则在冷战突然结束的影响下,一时找不到方向和定位,领导人更迭频繁。

继续阅读

《日本的新中产阶级》

终于在暑期旅行的往返高铁上把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读完了。自从读傅高义的《日本第一》以来,一直对傅高义的著作很感兴趣,算是一种第三者的现代解析的角度去看待离我们如此近的东亚国家。

《日新》这本书主体部分虽然成书于六十年代,但一方面比较了战后二十年与战前日本的社会变化,比如传统的衰亡;另一方面,作者和他前妻在后面的数十年里面又有对日本的持续观察和记录,书中有部分概述,而日本第一又补充了相当多的内容;再有就是作为读者的中国人,最近的二三十年里对日本的了解。这些知识互相对应,无疑补全了日本明治以来的社会/传统/追求上的变迁历程。

继续阅读

日本第一

今天终于把《日本第一》看完了,作者是傅高义(Ezra F. Vogel),成书于70年代末,那时候日本已经冉冉升起,成为西方放下身段去学习的对象。

书中对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分析对比,剖析为何日本人能创造出一个后进的现代化国家,须知,彼时只有两大超级帝国:美苏。


虽然没有言明,但对威权的敬畏,让日本可以从上而下实施政策,而集体主义,又让基层可以从下而上反映问题。受教育率,对知识和精英的普遍尊重,这都是美国所无法做到的。

日本的缺点,眼界只在关心日本及其民族,赚再多的钱也基本是为本国服务,对外援助实质上是扶持本国企业的海外发展,这些恰恰引起国外的反感。

我看,最终也是这些缺点,导致日本人在成书十年后被美国人打入谷底。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日本近30年的经济徘徊不前,但其通过二战后的全民振奋,已经完全进入现代社会,始终保持着对全球发展的一定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不得不持续学习日本人这几十年的成功,虽然我们不愿意公开承认。事实上包括香港在内,中国一直在学习日本。

书中举到一些例子,比如日本人看重各种升学,课余大量的补习班,投身教育的又不是最好的大学生,等等,对目前中国人来说无比熟悉。中国目前面临的产业升级,也会带来低端工人的大量失业,为了保持社会和企业内部的和谐,日本在此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是年轻的有能力的人必须屈居于年长的过时技术人员之下。

再比如日本制造,也有让全球反感的那个时代。

类比不上的例子也有,比如日本对体育的投入,并非像中国一样依赖金牌政策。

也许中国会走得更好,但总不需要担心太多,做好民众的期望管理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