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前沿专场

今年看着早鸟票(399)便宜,就又参加了一次CCF-GAIR。但疫情的影响很大,去年的诺奖嘉宾的豪华阵容就没见到。但主题和方向是更加专注。我前后三天,主要听了五个专场:人工智能前沿、机器人前沿、AIoT、企业服务、联邦学习与大数据隐私。

高文院士做的人工智能前沿专场的开场报告。具体内容见雷锋网的链接: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2008/d4Pyo7W4toBODSsK.html

总结了城市大脑1.0的一些问题,比如过度进行中心化的运算,导致能效比低下。比如低价值的数据存储和传送、浪费存储和带宽。

生物大脑,视觉信息很多在视网膜已经得到处理,不需要海量的信息送入大脑。所以这也是城市大脑2.0的进化方向。

合理分布算力于边缘节点,对数据有效提取,适当结构化后再送入中心节点。

这样就又进入了如何才是好的编码的问题。以目前的来看,编码是处理数据冗余的方式,无非是空间、时间和编码上的冗余。就中心的智能体的能力,则需要数据编码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方式。

南大周志华教授相当的年轻,确实是非常有为的学术人才,他讲的题目倒不是他之前的成就,而是一个新的领域:Abductive Learning(反绎学习)。

具体内容见雷锋网的链接: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2008/e4qym3ESJ2M9hdPt.html

高屋建瓴地将GPT-3评价为一种暴力美学,即堆砌算力的深度学习。均为已有技术,一次训练则要消耗1300万美元,一个小bug都只能靠后期处理,不能重来了。

这种风格只能由财大气粗的工业界来执行,学术界应当关心一些更前沿的研究。

将AI分成逻辑推理——即利用知识(人类可理解),机器学习——即利用事实(人类可类比,但不可理解)。

而反绎学习则是在一种并不完备的观察上,加上推测,而得出最可能的解释的方向。但反绎学习也有个前提,即知识或(事实)数据,至少有一个应是对的。

跟机器学习不一样的地方是:逻辑推理上无法使用梯度下降。

反绎学习强于人的学习及机器学习。

我发现自己对这个题目颇感兴趣,因为他将机器学习用于规则的猜测和补全,以求得到最合理的解释,这符合人类对未知的学习过程,也真正用算力增强了人类的思考过程。

黄铠的报告没什么新意,跟去年差不多。关于5G和IoT的表述对我来说也是老生常谈了。 https://airs.cuhk.edu.cn/zh-hans/news/12935

主要是说了一下对于运作跨5G,边缘计算,IoT的研究团队和研究环境的运作。

科大讯飞的胡郁的演讲,可以看到科大讯飞也跟其他AI企业一样,什么都做了。语音方面当然是特长。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2008/FLnQGRn4bMW9Z3NY.html

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提出的“涟漪效应”,样本不足的情况下,训练质量上不去,于是就开放给公众使用,免费的,从中收集了大量样本,一来一回,多个涟漪后,AI的质量和真实效果也渐趋一致了。

下午场。

荀恩东的报告主要NLP领域中语义理解的一些方法介绍。过于专业和niche。示例能听明白,但操作上提不起兴趣。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2008/QUdkyhxVGGvhLRx3.html

何晓冬是京东的技术副总裁,应该是从MSRA挖过来的。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2008/BC6XqIXF3ifH6uvV.html

主要话题是人机对话以至人机交互系统方面。由于京东是全球顶尖电商,海量的销售、海量的客服,自然要求有越来越好的,甚至是能通过图灵测试的chatbot来降低客服的人力需求和提升客户对话质量。

同时也用到了多模态的其他数据,比如图片、视频、链接等,而不仅仅是对话的上下文,这样,各种AI技术自然就被使用上了,客服对话又有时延的要求,从而对AI的运算速度、性能也有要求。

遗憾的是,何总演示的视频中,似乎是专门演出来的,并不像是生产系统的真实使用。

陈长汶教授的内容与他的即将发表的paper一致:Internet of Video Things: Next Generation IoT with Visual Sensors.

我看这个报告也没有整理出网页,可能还真要看paper回顾了。

颜水成是依图科技的CTO,之前是360的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2008/j6P3mXRIiKrFlrie.html

依图应该是觉得从事人工智能产业的其中一个层的工作竞争/内卷太苦了,于是从芯片、算法、场景落地一起做……他说了还多芯片该怎么做,芯片和算法怎么互动,AI运算环境中精度和速度的平衡等。

我觉得挺苦的,中国那么多人投入这个产业,而且都是极聪明的人,AI的落地主要还是缺乏商业驱动力,而技术型的聪明人则认为我干脆从头做到尾,依图如是,旷视、商汤等亦如是。

后面追思Thomas S. Huang的活动我就没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