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ge of uncertainty — The U.S.-China-Japan Triangle from TAM to 9/11

其实这本书已经看完有好几周了,一直没趁热写观后感,主要是看一下随着时间的消退,在脑海里能剩下多少书中的内容。

既然是中日美三角关系,在一维的叙说中,采取了最简单的分别叙述三条双边关系,包括各个国内对对手国家的观点变迁。

并不是傅高义一人写的,相反,他的文字的部分并不明显,邀请了中日美三国的学者分别书写其国内以及双边关系上的变化。

对比着看,加上我作为一个读者,也是学生时代经历这12年,把年青时的印象一一对应,既有趣也能梳理那些模糊的记忆,置换成一个更大时代和大环境上的印象。

美国是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的过程,中国则主要在长者的初入中南海到逐渐掌控全局,日本政坛则在冷战突然结束的影响下,一时找不到方向和定位,领导人更迭频繁。

美国让学者印象深刻的时,虽然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时信誓旦旦要对中国如何如何,等到上任后就被利益阶层左右,不得不回到原路上,继续中美合作。中国加入WTO成为一个最终的成就。但克林顿任期上对中国事务有过一段时间的失去兴趣,以至于形成了国会影响中美外交关系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今。在克林顿之前,是冷战,国会也不会太关注与中国的关系,倒是一直有台湾的说客在华府走动,以至于有台湾关系法。

中美之间除了WTO谈判以及最终中国加入之外,还有些关键的事件,包括,1993银河号被扣调查,1995李登辉访美及引发1996台海危机,1999美军炸掉中国驻南联盟使馆,2001南海战机冲撞等。基本上发生在克林顿两个任期内。

克林顿法学教授——州长——总统的政治生涯,意味着跟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对中国、日本真的没什么了解,另外冷战刚结束,如何指定一个全球性的秩序,如何制定中日美三角秩序,都是非常庞大而复杂的课题。所以导致做出了直飞北京访问,而不经过一下日本的安排,这给日本社会埋下了不小的疙瘩。

台湾党禁消失后,国民心态上迅速去中国化,这是大陆这边所不能接受的,然而,在90年代,大陆实力不足,只能眼睁睁看着台湾和美国国会走近而无能为力。

相对于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幸福的烦恼(要制定全球秩序而不知道从何而起),日本的烦恼则是定位是什么,本来只是想好好地生活赚钱,不理那么多事。然而海湾战争中,日本只出钱不出人,最终得来的是科威特感谢完全世界都没感谢日本。所以才有必须参与国际事务的觉悟,但这一点在中韩等邻邦看来,则是右翼的蠢蠢欲动。

广场协议的余波开始带来经济上的持续衰退,冷战的结束,让日本又不知道自己的定位,首相上任离任变得频繁,唯一口碑甚好,慢慢做出成绩的小渊惠三则累得中风,不久病亡。

相反,中国的目标非常明确,邓公前段依然在世,也指明了方向,发展经济。所以外交上虽然受些不爽,奥运也没申办成功,整天只是谴责谴责些什么,不做具体的动作。但经济的持续增长,让日本真的很羡慕。这也得益于稳定的上层管治。

一些插曲的记忆是,长者1998年访日前几个月,日本对韩国进行了正式的战争道歉,然而长者到的时候,则因为日本国内的反对声音而没能得到同样的道歉。民意和舆论的变化真是变化多端,人的能力重要,时机更重要。

这个时期的后面,日本就开始讨论撤销对华投资了,因为双方都开始不爽,中国认为日本要道歉,投资又不是赔款。日本认为,怎么事情没完没了,投资帮助中国发展也得不到感恩的心态。

有点像今天中国对外投资发现怎么那么多白眼狼翻脸无情的。

日美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事情是冲绳美军的性侵事件,日本政府终究以大局为重不敢对美国说不,甚而使用法律手段强迫冲绳居民租出土地给美军基地。

但这些年再回顾一下,虽然90年代,日本民众对美国有这样那样的不爽,但陆续地,最不爽的国家,已经从美国变成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