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polo

文心雕龙

看的是精选的版本。文学史上很有地位的文学评论的书。

写诗的写赋的写各种文体的,文体的变迁,修辞手法的变化,辞藻的使用,等等。

只是刘勰是南朝人,最多也评论到东晋而已。

黑洞表面

实现超时空旅行的飞船失踪后重返太阳系,发出信号,人类派了另一艘飞船前往,探个究竟。

失踪飞船到达过地狱,也许是时空中的一个负面信息/记忆的极大点,船员全部死亡,飞船有了生命,并需要带更多的人类去地狱。

故事讲得并不大好,为何设计者Dr. Weir没见到飞船就好像隐藏了天大的秘密一样。

墨菲斯在黑客帝国之前已经能很好地饰演一个飞船的船长了,^_^

新零售中的app

由于新零售很多是从线上入侵线下,从2C开始的,所以其app大多数以customer app为主,依靠顾客安装该应用而实现对顾客的定位、跟踪、人物画像、商品推荐等等。

容易被忽略的是,店员/店长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仍然是零售场景里面沟通自动化环境和顾客之间的唯一桥梁(当然,远程客服也可以做,略显冷冰),面向他们的employee app的价值并不亚于customer app。

好多年没大量出现的情况

估计还是因为上个月出差,作息紊乱+喝酒引致的,五一休息也没养好,节后就陆续耳鸣+脑鸣了。

以为是高血压,于是量了一下,比以往高一点,但没那么严重。

以为是颈椎,于是体检加了核磁共振,看看这两年肌肉量增加后颈椎应该好了。

以为是中耳炎,于是吃了几天头孢,反而更响了。

想起前几天午睡时额头还有水滴感,估计就是个神经炎,需要调理了。

记得小时候感冒完了之后也是经常性的耳鸣,所以这些情况倒不会让我有什么担心,于是睡眠质量一点都不受影响,反而比以往多睡了10~20分钟。

low code/no code for AI app dev

终于还是翻了一下现在流行的low code的平台,多数以表单、流程设计、前端、小程序等为主。

14年参与设计的low code工具现在依然被某五百强在用吧,从某种角度上来看,to B则必然是在某个特定领域上进行low code tools的开发,而不是一种通用的LCAP。

我的想法是,在AI的应用领域上,应该存在降低门槛和AI开发人员去认识各种编程语言的工具的机会。

查了一下,cognigy.ai做了一些,是语音对话方面的可视化编程,也称为low code吧。

对未来的预测

五一前几乎一天都没休息地撑了两个星期,出差,校庆活动,调休,感觉疲惫得要病倒,事实上也是积累了一些劳累和风雨。

这个五一并没有休息得太好,带两个儿子去医院耗了两天,后两天去住了一晚酒店加游乐场,也是以折腾为主。只有五一一天是完整的休息。

这一个多月来感觉车的噪声大了,事实上是对低频噪声敏感了,最近几天就直接是耳鸣,估计有感冒在里面没有完全好。

这一篇blog一直想着写,但总是没有太合适的理由动笔。今天是5月8日,也就是99年南联盟使馆被“误”炸的纪念日。回想那时候是大一,对未来是什么一个念想?到哪里工作,继续人生?恐怕没想过。再回过头来看1995年上高中的时候,在莞中成绩排个20名年,也只能往高处定一个中科大的目标。

昨天翻了一下9#的邮件,某同学在我研究生刚毕业时还问我水paper去哪个期刊,可如今该同学已是巨富了。我那时候也只是见步行步,想在深圳先稳下来。

岁月一点点蹉跎,原因是并没有必须如何如何的念想。我知道人生并不容易,目标定得过高就变得虚无缥缈或者成了执念,但步步为营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也许这个状态,在几个方面看来,都算是不错的结局吧。

五周年

上周参加了苏州办公室的五周年庆典。

算是这几年参与运作相当成功的事情了。一开始是因为公司在苏州投资了两家公司,老板觉得值得在苏州在建一个研发中心,以形成规模效应。

于是我去找合适的leader,一步步地到了今天,有团队有产品有营收的局面。而之前投资的公司,早已不存在了。

总的来说,人是最重要的,然后是时机和方向。

对我来说,更多时候,是顺滑不同的文化和制度差异,充分理解困难,让团队享受他们应得的荣誉和回报。

也许未来还会参与1~2个创业团队的工作,但基本上只能挑着做,一方面,不靠谱的项目和人实在是太多了,没能力只有苦力的人又注定做不成大事。方向则是要赌上自己的判断。

希望苏州的办公室十年、十五年、二十年都越来越好。

人生海海

出差回来把这本书看完了。

从人生变幻多端的角度看,这本书写得相当有层次,虽然大多数的故事只发生在村里,然而持续数十年的历史,战争和地点的变换,不同人物的各自叙述。让故事一层层铺开。

结尾,上校的最终伴侣的故事的插入则略显生硬,也许作者需要这个角色来把真相铺垫完整,同时又补上了“我”的故事。

主角略显多了,但这也恰是人生海海的意义所在?

关于小瞎子,川岛芳子,那个和上校竞争位置的主任,还有摸黑爬到女护士那里的人,这些恶意无处不在,或大或小,大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都经历创伤的话,大多数人都并不会幸福一生。

人生海海,能打个4星半。

THUG

出差前看完了THUG,全名是The Hate U Give。

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你所给予的仇恨,然后就造就了暴徒(thug)。

第一人称的叙述,女主是一个黑人社区成长起来的中学生,父亲有过黑社会背景而入过狱,女主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长,他的母亲又与另一位黑社会老大结合。

女主的舅舅虽是黑人,但是是一个警察,并努力让女主一家脱离黑人社区。所以让女主读上了另一个区的优质中学,黑人学生在其中是少数派,但女主也有两个不错的同性朋友,一个白人一个华人,还有一个家庭相当优越的白人男朋友。

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故事从一个社区party开始,女主和青梅竹马的黑人男生在party里,突然发生枪击案,于是男生带她驱车离开,在另一个街道上被警察拦下来,警察怀疑男生想取出武器,就开枪打死了他。

自此女主一直活在自责中,经历了社区暴动、校园歧视等等事件后,她选择站出来,指出事情的真相。然而大陪审团经历数十日后,依然判决警察无罪。

女主最后也参与了示威,但真正给她带来人身安全威胁的却是黑人帮会,最后,她们家和社区邻居团结一起,指证帮会的罪行。

继续阅读

盗火线

跟燃情岁月一样,听说了很久,如今才看完。

关于1对1,关于宿命,关于责任与承诺,都是后面的电影会使用类似的桥段。

另外还有邪不胜正。

那时候还有比如完美的世界这样描述罪犯的。

看多了九十年代美国电影也不是好事,总是想起,那时候,我们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又想到我们到底有多少人可以大胆地畅想在美国生活的情形,汽车、酒店、超市等等。(而One Night Stand的情节,当时估计也不敢想了)

所幸珠三角花不了十五年就已经满足了这种想象,到25年后的今天,完全实现了超越?

我们每一个个体成就了社会发展的同时,发现,对于未来的想象,对于生活的掌控,反而逐渐地跟不上了。是资本的意志还是命运使然?

无所不能的错觉终于消失,带来的是说不尽的upset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