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Reading…………

诸神的争吵

这个夏天读完了这本小书。

主要部分是跟《文明的冲突》同一年出的,后来作者根据99南联盟战争,01年911,第二次美伊战争等又加了两章。

除了一些东方儒教的章节有些过度自信之外,其他内容都挺值得一看的。看过才知道,即使是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有很多以前的说法,有很多人会相信的说法,事实上已经被各种墙和信息茧房埋没得不见天日了。

说几点从书上获取的,比如二战前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是得到罗马教廷的支持和公开祝福的。

回看纳粹德国的政策和统一欧洲的疆界,首先是系统性灭绝犹太人居然得到了天主教会的默许,教会并没有谴责这个事情。

这是天主教会借纳粹之手清洗欧洲境内的犹太教徒。

其次,轴心国在欧陆的天主教国家的进展竟然是异常顺利,以至于历史上都不愿意多费笔墨。西班牙,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波兰等等。

真正的两大抵抗,一个来自于新教的英国,一个是东正教为主的苏联。同样,伊斯兰教为主的北非战场上,德军和意军最终也不讨好。

盟军先克服意大利,也是从宗教层面消除教廷对纳粹的支持。

再就是库尔德(Curds)人。虽然祖上出线过萨拉丁这样的天才霸主,但库尔德人最后还是没有自己的主体国家。分散在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内,被对方的政府利用来反对自己国家的政府……

回到20世纪伊斯兰世界的强人,由于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压制,其强人理想大多数是以萨拉丁榜样,毕竟萨拉丁在对抗十字军东征时,取得胜利的同时凝聚了阿拉伯及其他伊斯兰民族。

无论是伊斯兰复兴还是阿拉伯复兴,多多少少是希望恢复萨拉丁时代的荣光。文中指出,为了这种复兴,他们唤醒了民族主义,然而民族主义又激化了伊斯兰教内部的分裂。

我多翻了一下作者辛旗的新闻,看来他是一个比较低调的国际关系、台湾关系方面的专家,有军方的背景,与基辛格等人也有适当的交往。

三只熊

《安娜卡列尼娜》里面,提到英格兰的童话故事三只熊,我印象中三只熊是俄罗斯的啊?

于是查了一下,

英国作家Robert Southey,1774 – 1843,写过《三只熊》(The Story of the Three Bears),又名《金凤花姑娘和三只熊》(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或《金凤花姑娘》(Goldilocks)。

为什么印象中又会有俄罗斯的三只熊呢,

原来Leo Tolstoy,1828 – 1910,也写了一个,可是内容好像就是复刻英国的吧。

上Google搜一下Three Bears,还有阿拉斯加的版本,不知道是从北美传过去的还是从俄罗斯传过去了。

好在是在《安娜卡列尼娜》里看到这个提法,才确信列夫托尔斯泰是复刻了。

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

不算很长的科幻小说,但是生僻的英语单词的数量较多,以至于看了很久。配合着其他的一些内容介绍,才勉强算看完了。

从这两年metaverse兴起的角度看,神经漫游者无疑是一部很经典的元宇宙小说。

然后跟其他电影的关系,比如黑客帝国,比如盗梦空间。

为什么cyberpunk的经典小说出自于对技术基本白痴的Gibson。

技术进化,为何人类越活越low越苦了。对应到的是机器为各种低端人口提供的简易服务,只为榨干口袋里那一点点钱。比如胶囊旅馆。

很多当时科幻的概念陆续被实现,而也确实是为了低端而设置的。相反,老板则是在原始的自然中进行享受。

鉴于生僻单词太多,下次看估计都遥遥无期了。

青凤,豚儿

最近开始听聊斋。然后还搜了一下原文来看。

蒲松龄在《青凤》这个故事里面用了一个很少见的对自家儿子的谦称:豚儿。

一眼就明白是什么意思,说书的说到这里会自动把它改成犬子。

但网上搜了半天,豚儿的出处只有聊斋的青凤。

那为什么蒲松龄要用我家的小猪崽呢?

通读《青凤》,会发现青凤是被猎狗追咬而差点没命的,狐叟也是打猎的莫三郎所攻击(应该也是猎犬的帮忙)。

所以猎犬是狐狸的大敌。

所以狐叟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自己的儿子称为犬子,否则就是让儿子变成自己的敌人了。

蓝玉

最近听覆雨翻云,才联想到蓝玉为什么最终都跟朱元璋不对付,璋是玉圭的一半,也是玉,朱就是红,而蓝玉则另一种相对,蓝色的玉。

前期有那么多功勋卓著的大臣还好,后期的话就明晃晃的跟老朱相映成趣了,就好像日和月一样,问题是,蓝玉你不配啊。

所以就杀身之祸了。

纳什博弈论论文集

一本小册子,收了纳什关于博弈论的论文,当然是翻译过的。

有一部分是用解析几何和集合论的方法去构造博弈均衡点的。

现在看来是比较一般的想法,但作出初创者,确实给公众很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这个领域的更早的涉猎者是冯诺伊曼,真是神一般的人。纳什前期的工作也是在他的基础上所展开。

活着

上上周看完余华的《活着》。很多年前看过《许三观卖血记》,然后就一直没再看余华的作品了。

年初看过了麦家的《人生海海》,从故事背景上看,颇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活着则传奇性低一些,更平淡一些。

对于生离死别,也是淡淡的哀伤。如果不是发生在这个战争——建国——运动的时期,换成其他的几十年光阴,比如改开,但生离死别也是一样,可以么?

在故事的构思上无疑要更富传奇一点,否则,哪有那么多生离死别被迫着接受。

继续阅读

清华为什么会有蒋方舟

回头看,当年为什么清华会降分招蒋方舟?

对于清华来说,一方面是不自信,另一方面,在亚洲其追逐的对象是HKU。

到2008年,清华攫取了中国高考的表表者已经有30年之久了,然而从理工大学再向综合型大学,从国内顶尖再到世界一流,整个努力过程很用力,但总是差那么一点。

2008年的QS排名,清华只有56名。

适逢可以自主招生了,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原本无法通过高考过滤器的多元化生源进来。

2008年,HKU的QS排名是26名,香港回归十年,HKU在中国和英语学术世界之间如鱼得水,大量的华人教授从海外,回到香港,要么是HKU,要么是HKUST,好不兴旺。

继续阅读

新的护城河是什么?

在行家的眼里,基本上不存在技术奥秘,所以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还是有点用。

但问题也来了,无论你对设计、硬件、软件系统、应用、商业模式等等如何做了多么高深的创新,在前沿的行家/专家眼里,一眼就看透的是,不存在知识盲点,要模仿是非常容易的。

另一方面,现代创新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的成就也可能成为他人的肩膀,所以开放总是比封闭要好。

用《Good to Great》的结论来看,技术上的领先根本不足以成就Great,只是一时的领先而已。

所以,贴地地说一下,新的护城河可能是什么?

无论是《原则》还是飞轮理论,依赖的是人和制度,然而我们讲护城河,必然是防守为主,人和制度也是会被挖角和复制的嘛。

从数据及数据应用的角度看,可以是订阅式的使用,引入比起单次付费更多的更广的客户群体,从而带来数据流,而基于数据流,必须进一步去理解客户,现在及将来(可能)需求是什么。

订阅制——(忠实及不忠实的)客户——数据流——(现在及将来)需求

形成闭环后,也就形成了适用于防守的护城河了。

关于躺平

最近官方舆论有压制躺平学的迹象,于是民间舆论又反弹了。因为躺平不但不可耻,相反还是植根于历代先贤、思想家、文学作品里面的。

比如《论语 雍也》就有称赞颜回安贫乐道的贤。后面的庄周宁当泥泞中的乌龟而不上庙堂。陶渊明等等,或多或少,在世俗的眼光里都是那个时代的躺平。

想起总书记在访美的时候还推荐过《瓦尔登湖》,清华的邱勇校长也推荐过这本书。梭罗也是美帝里的遗世独立,超级出世的象征。

宣传口径上如果不能理解这种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压制躺平注定适得其反。

btw:百度搜不到总书记和瓦尔登湖的记录,但谷歌是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