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Reading…………

全球通史

以前大学时候看过一个绿色封面的版本。也有二十年了。这次买了作者最后的版本(1999),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和出版的。

作为生成一种自行组织的历史描述架构,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历史,所以称之为历史学家是非常合适的。

视点一直是全球角度,但直到8090年代,不得不流露出一些美国中心的细微感觉,这大概是现在英文背景下的历史叙述所无法避免的了。

(相对我的个人认知而言)比较有意思的观点也是颇多的。比如蒙古帝国的消亡,因为善于吸收不同民族的长处,如技术、文化、宗教,利用异族的工匠、精神导师等,让蒙古帝国更快地扩张并通知不同的地域,但带来的问题是,蒙古/黄金家族自身的身份丧失了。而这种身份丧失是不可逆转的。

这是内因。

外因则是到达军事能力的边界后,必然迎来一场失败,从而转向维系已有的领土。

同样,说到苏联的失败,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失败,华约的卫星国,丧失了自主,被苏联所吸血,科学家、工程师和知识份子也由于缺少民主的空间,而无法一展所长,最终,上层肉食者,远跟不上技术快速发展的速度,无法做出计划上的变化,导致整个体系失去了竞争力。

全球通史

关于北美是英法,拉美是葡西的可能原因。

全球通史里面说了,一般说来,印第安人在拉丁美洲的密度比美国和加拿大要高,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殖民时,其生产力水平,机械利用水平落后于西欧,因而需要的是印第安人进行一些低效率的工作,也就是提供劳动力即可。

而北美东部印第安人密度低,什么都要殖民者自行动手,西欧具备这样的技术条件,同时,劳动力需要外来补充,因而呈现一个欢迎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和不同信仰的移民。

这种开放态度也正适合新教徒而不是保守的天主教徒。

置身事内

置身事内

居家办公,其实要处理的事情也并不多,于是多出来一些时间,看看种草的书单。

置身事内是酒井读书群里分享的,主要分析的是改开40年来,中国的政策、制度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措施的关系,以及结果。

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中国这个(人口、面积)巨无霸下,其实不止一盘小鲜,其实是几十上百个流水席。

国家政策层面的一个不经意的小改动,其实也是多方博弈后的结果,但不在其位,在当时是很难理解它的作用的,有这样的书,把这些细细说来,也是今天读者的福气了。

作者末了提的几点,如何保证产业升级、持续创新?如何创造多几亿人口的城镇化?这些是从过去四十年间演化出来的问题。

但新问题则没太多提及,比如人口增长率低、老年化。这也许跟作者调研的对象多为各地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比重的情况相关吧。

本书值得一看,中国政府总的来说是相当务实的,这些在书中处处留有痕迹,所以无须悲观。我觉得对中国来说,只要不是外星人入侵的黑天鹅,中国都能化危机为机会。

The Purpose Driven Life

不小心入坑。因为看了Amazon上的书评,居然有5.0的高分。事实上,我看到1/3处才猛然想起,也许这类型涉及宗教信仰的书籍,是不存在打低星的机会。

作者要求读者每天一章,连看四十天。不过内容上,存在很多反复强调的,类似于车轱辘话的教理。

如何敬神,如何以基督的特征要求自己,如何和教友建立伙伴关系,如何回报神恩,如何宣扬教义。

这五个Purpose贯彻全书。

其实回头看,如果我们纯粹无神论而只认可进化论的话,最终也应该如各种宗教一样,对于孕育自我思想的背景文化进行反哺。而此教义只是需要我们将反哺的对象偶像化/神化,这样就可以简单推导,你该如何做而得以永恒。

勿追逐人世间的短暂所得而放弃宇宙间的永恒,用文化的角度看,这些永恒,也就是附着于不同的宗教教义、人生观、价值观上,让人类得以世代相传。

野雁逐?云

以前听陆小凤的主题曲,一直觉得是“野雁逐残云”,今天一搜,发现应该是“野雁逐闲云”。

当然了,野雁闲云,意思跟闲云野鹤有点类似,只是在陆小凤的歌词里,后面那一句是”生死怎过问“,所以我一直觉得“野雁逐残云”才有那一种凄凉的景象。

百度百科里面,关于“残云”的一条:

唐·孟浩然《行至汝坟寄卢徵君》诗:“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

元·倪瓒《偶成》诗:“荒村尽日无车马,时有残云伴鹤归。”

诶,残云,都是跟“坟”啊,“荒村”啊什么的一起出现的,看来我的感觉不错。

江湖别后,生死茫茫,野雁残云,荒村孤坟。

Count Zero

翻完这本书,结论就是,英文阅读能力不行。

完全不能理出这个故事的脉络,只能看懂各种碎片场景和碎片情节。

相比之下,神经漫游者要好理解很多了。

看来要回归看中文版本的了。

黄金时代

最近看两个不一样的黄金时代,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小说集,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

书是看完了,然而电影总是断断续续看不下去。

先说小说,王小波写的这个在当时看来应当算是才华非常出众的作品,情节略显荒诞不经,背景与相关推进则符合文革的逻辑。

但是今天看来,我自己的阅读快感的bar无疑是提升(或者说是俗化)了,要一口气看完《黄金时代》倒是比较困难,持续了几周的睡前时间才结束了阅读。

王小波虽然早逝,但其作品也孕育了中国大陆早期的网络文学,回忆起来,当时的行文,背景介绍,很多都跟其三部曲保持着默契。

但情节肯定是台湾那边的网文影响得更早了。

所以现在看《黄金时代》,还是有一定的亲切感。

创新者的解答

这是创新者系列的第二本吧,其实整理成PPT估计就是十来页,但是作者还是一如既往的能写,这就是MBA作者的写作能力了。

既然遇到了创新者的窘境,就需要找到破坏性的业务,如何找,如何试错,什么样的流程才合适?什么时候给盈利的要求?企业高管如何介入?

逐一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回到现实工作中,似乎我们还执行得不错,但是要复制这样的破坏性的业务的成功,最困难的还是找到合理的创新点。

因为以我目前看来,后面的流程、盈利要求、高管介入时机都有经验可循了。

唯一就是,如何剖析行业,找到那个朦胧的破坏点。

内容算法

从后面一半开始,快速翻完了。

是产品经理的描述,所以显浅易懂。标题、内容,推荐系统怎么运作,内容产生者又应该如何优化。

以及这些年来的自媒体、创作团队走过的路,等等。

适合快速翻一下。

城市与狗

十一假期想把这小说看完,一直拖到今天(10.4)看完了。

以今天经过大量叙述技法洗礼的眼睛来看,略萨的手法有点一般,甚至是稚嫩。

不过人物的变化则是,

诗人,经历奴隶之死,上告失败,毕业后已经非常的成人化,不会再把军校期间发生的一切记在心上,甚至希望彻底忘却。反映在他交了富人区的女友,而主观上忘却了特莱莎。当然了,他给自己的解释是,特莱莎对于奴隶之死过于冷漠,而移情与他有点让当时的他太难过。

美洲豹,从学校的黑老大,变成人人喊打的告密者,这比让他自己承认杀人还要让他认知出问题。毕业后,美洲豹重遇出狱的瘦子,瘦子认为他已经是正派人,不肯再多见面了。美洲豹应是走出了犯罪的边缘区,再重遇特莱莎,又是婚姻,就彻底变成城市的一部分而不是反面了。

奴隶的死促成了诗人和美洲豹的变化,他们不得不放弃他们所以为的那种生活,而那种生活其实并不见于利马这个城市,也不见于他们所在的阶层。

奴隶的死也让特莱莎的真面目清晰了,她很可怜,应该也挺漂亮和可爱,渴望一种稳定的生活,也许并不止于爱情。她能力不足,无法自己选择一个配偶以及生活,不得不等到美洲豹、奴隶或者诗人来找他。

为什么是城市与狗,因为他们都长大了,像狗一样成为城市的一部分。那个唯一的理想主义者——甘博亚中尉,则彻底离开了城市。虽然他最后也因为女儿的出生而不得不漠视正义的可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