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科大讯飞作报告的是李世鹏,副总裁,IEEE fellow。
报告在这里http://tech.ifeng.com/a/20190717/45611806_0.shtml
他把智能的级别分为六层:Notification——Computation——Perception——Cognition——Prediction——Decision
不同层级对目前计算机智能的知识范围要求都不一样:
继续阅读代表科大讯飞作报告的是李世鹏,副总裁,IEEE fellow。
报告在这里http://tech.ifeng.com/a/20190717/45611806_0.shtml
他把智能的级别分为六层:Notification——Computation——Perception——Cognition——Prediction——Decision
不同层级对目前计算机智能的知识范围要求都不一样:
继续阅读张教授年龄也偏大了,他自己讲述的经历可以看出是经过几十年学术生涯的,也看到不少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前世今生。
文章链接:http://www.sohu.com/a/327559671_720705
80~85,哈工大博士
85~88,清华博士后
88~95,Waterloo,第二个博士学位
95~,到香港,CUHK。(中文大学目前影响力及水平已经超过港大,港大很大程度上政治气氛过于浓厚,而学术上固步自封)
张教授出书很多。
指纹、人脸、虹膜在他看来都有各自的缺点,近年选择的方向是掌纹。然后就是从掌纹出发,再到中医的望闻问切,也使用生物识别的方式进行工业化。
比如舌像、气味、脉象等分别通过CV、气味传感器、触觉感知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上架设各种分析平台。不过也直到最近两年才有相关的paper发出。听起来很niche的方向。
再说到平均脸的问题,以平均脸的理论去推导机器的人脸审美……
怎么说呢,生物识别离开了最一般的用法——身份识别,走向其他的领域,比如疾病预警/识别/诊断,智能审美等,总觉得怪怪的。
我记得小时候,讲起科学家这个词,总是感觉非常高大上而又遥不可及。后来读了书,上了好的大学,网络也发达了。有一次看到有个公司,其技术负责人的title是首席科学家,大家一时间没能反应过来,就开始扔砖了,说这些做互联网技术/软件技术的,哪能称之为科学家云云。
时至今日,我们这一代人心目中,仍然隐隐有着那种只有在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混的,才是最配得上科学家这个称谓的想法。
当然了,这本书从一个非常真实的叙述上告诉我们,即使是这些传统实验室里面工作的,也有勾心斗角、文化偏见、性别歧视,在发表paper之前维护小团队利益,争取经费,暗中看不起等等。人性使然,但是这么读下来,确实相当有意思。
能确定一种分子结构,要大胆假设 + 根据种种实验数据(包括X光片、化学反应、各种测量),还要做仿真模型,包含的知识从生物到化学再到物理,也只有大型的实验室才可能配备如此多的优质博士共同完成。
虽然诺贝尔奖只是给了Watson和Crick,但整个卡文迪许的团队都功不可没的。
GAIR第一天信息含量最高的就是James J. Heckman的报告了。题为:Technologies for Measuring and Fostering Child Skills in China。
我一度以为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的演讲会跟AI和机器人关系不大。实际上听完才理解到,这才是真正高密度高信息量的内容。
与其NGO OECD的研究题目略有差别的是,Heckman重点对中国进行了分析。
中国的现状是,劳动力正进入短缺的阶段、技术/技能与社会所需要的并不匹配、新增人口在下降、人口倒金字塔危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技能形成存在问题,等等。
我以为他会说AI有多重要。实际上,Heckman还是关心人的有效技能的形成和度量,而并非AI取代人类。也就是说,更关心教育。而很多早教机构也会反复把Heckman的话语拿来当作赢在起跑线的佐证。
继续阅读如果我用不怎么会写书评的风格来说,那就是,史景迁的文笔太好了。非常好,十分好。
接下来就是好在哪里的问题。史景迁搜集了丰富的材料,作为西方的东方近代史的学者,其资源上的优势是,可以从大量当时西方传教士、军官、商人的书信、公文、回忆录中获得比同一时期的中国人的著作中更偏向于公正的材料。毕竟太平军和清军互称发匪和清妖。
史景迁将这些材料很优美的故事形式展示出来。但优美而平实的叙述的同时,却没有深挖这一事件的成功/失败的原因。更多的是归结到人。比如通篇看下来,读者会认为洪秀全真的很神奇,居然连老家都那么多人归附他,是否确有宗教领袖的气质。
继续阅读鲁迅作的,还算是鲁迅比较年轻的时代的作品。附录了鲁迅跟这本书的一些书信,可知早期跟胡适的关系还是很好的。
这本书用当今的眼光看,可能觉得比较一般,也有很多证据不强的推断在里面。但鲁迅的眼光仍然是相当的毒辣,也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后面的研究者吧。
跟金刚经/心经之类很不一样,更多的是对佛法的宣扬。
我也是增上慢。可能每年读一遍会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