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polo

释迦果还是番荔枝

现在都流行叫释迦果了,因为鳞片状的外观,就好像佛祖脑袋上的头发一般,一块一块的。

我们老家大概是86年开始种这种水果的,那时候管它叫番鬼荔枝,简称番荔枝。主要是果皮上的鳞状,让本地人觉得跟荔枝有点像。

当时虎门的农科站很活跃,经常引进外国的经济作物,比如水果,看本地成活和收成如何,成功了之后,就介绍本地的农民不要种水稻了,改这些吧。

我们家有邻居也是农科站相关的,这位大伯说服了我爷爷,我们两家承包的地连在一起,改成一个果园,一起来种番荔枝。

一种就是十几年,把我的整个小学和中学时代都覆盖了。于是我的暑假,没有一个不是在果园里度过的。

继续阅读

看什么都输

看来这次奥运中国还是保守了,一方面担心疫情,另一方面尽量让老队员上,从女排、乒乓球混双、女足等都可以看得出来,没有年轻的新人亮相。

结果本次奥运,是旺00后新人的。

谨慎估计,日本能拿金牌榜第一,美国第二,中国应该是第三。

美国第二的原因在于,更多的欠发达国家的年轻人发挥得超好,吃掉中国的金牌也能吃掉美国的金牌。

电商参与线下零售的逻辑

首先是电商有仓储、物流、触及上的优势,已经对传统线下零售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体现在价格上。

但电商由于价格方面的低利润,(一方面来自抢线下而给消费者形成的印象,另一方面是电商之间的竞争)经营上要给到资本的回报其实不高,想象空间的薄纱也逐渐拉开。

回头一想,实体店利润还是丰厚,但消费者已经离开实体店有一段时间和较高比例了。

于是考虑如何将顾客吸引回来。

关键要让线下购物的客户体验比线上更好。

所以就是重构购物流程、砍掉不必要的部分以节约成本、增加BNPL等低门槛的消费方式。

奥运

带CC看了几场夺金的比赛。我发现让他自己来总结比赛规则,比我自己告诉他要好得多哈。

然后CC就很兴奋地跟我说,规则是blabla的。

这次奥运,因为时差较少的关系,在国内看电视是很舒服自然的,感觉整个周末都可以耗在电视机前面了。第一天三面金牌都看完了决赛,金牌的决定归属每每发生在最后一刻,真是相当的激动和兴奋。

不过相对于CC能快速地进入一个观众的角色来说,小宝对看比赛表现出来的却是索然无味,他在地板上摆弄他的小火车和轨道,依旧是不亦乐乎。

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纪录片

最近CC放暑假,由于他看什么电影都被剧情所骇,这不敢看那不敢看,要不就是对着剧情抬杠。我就每天晚饭后带着他看纪录片。

先从红色的看起。

去年2020是抗美援朝70周年,央视制作了这部纪录片。视角主要以中方为主,美国/联合国军方面的表述也有,大概30%左右。

于是结合我的理解,一边看一边给CC解释。

美国当时的实力有多么恐怖,而中国则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轻步兵(除了装备)和穿插战术,也给世界看到了空中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陆军如何能取得还算不错的局面。

而美国则展示了,工业国如何对弱工业基础的对手进行暴力打击。

总的来说,CC能看明白,他不能理解的是,为何美国不用原子弹,为何盟友之间就会出现裂痕,比如美军和南朝鲜军之间不协调,但美军之后又会出动。

非白即黑的逻辑看来影响了CC对这类型事情的理解……

风月俏佳人

Pretty Woman,美丽女人,风月俏佳人

记得90年代时,TVB pearl放过几次,因为都比较晚,应该是明珠930吧,我家睡得早,于是没看成……

后来一直都没看。

最近在电视上看了一遍。茱莉亚罗伯茨一开始演站街女的时候,还是挺难看的,也没有留意到她就是,等到酒店第二天换装后,恢复了最容光焕发的那个样子,就很抢眼了。

电影的主题,放今天也多多少少是那种霸道总裁的调调,也是政治不正确了。

影片整天向上,向好,底层的整体堕落,上层也是,底层的纯洁光点,让上层的个体也自我发现,于是在一起。

茱莉亚罗伯茨的笑容真是治愈,另一个则是东爱里面的赤名莉香。

当年的高考成绩

最近1998年的广东理科综合前一百的详细成绩被翻出来了,在不同的群里都有人发。

看了一下自己的排名,全省16,放今天也算是屏蔽成绩的考生了。

表单中认识的人并不多,3个清华计算机的同学,2个东莞中学的同学,还有一个毕业后做过同事。

那时候还是3+2。我的语文和英语其实考得都不够好,至少在前20里面属于垫底的。好在数学是全省唯一的满分900,物理化学也都有8xx,于是按照综合分的算法,可以拿到一个前20的排名,才有幸进入贵校贵系啊。

再看前一百的学校的分布情况,跟今天广东高考的相比,那时候地域上和学校上的分布更为均匀。

深圳中学过去和现在都很强悍,而一些地区性的公立名校,则陆续让位给私立学校的公办部分了。比如东莞中学,虽然看上去比当年略弱,但东华中学的崛起,很大方地抢走了东莞中学的区域地位,甚至威胁到广州深圳的名校的领导地位。

把成绩拿给CC看,想勉励他能在语文和英语上考得比我好吧,但他仍然觉得这也是很难的事情。

波斯语课

算是值得推荐的电影,从结尾看来,对大恶疏而不漏,而罐头的小恩小惠则不能赎罪。

跟CC一起看的,他总是担心,编造的波斯语什么时候会被揭穿,好几次都不敢看,诶……

另外,也连一些我看起来比较基本的对话逻辑也没搞清楚,需要给他解释。看来CC的阅读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用人名来编造语言有点复杂而效率低下,很容易因为自己记不住而穿帮,我想更有效的办法是在一种已有的语言上进行移位或者替换的密码学操作去生成,这样虽然交流起来会有转换的麻烦,但产生collision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青凤,豚儿

最近开始听聊斋。然后还搜了一下原文来看。

蒲松龄在《青凤》这个故事里面用了一个很少见的对自家儿子的谦称:豚儿。

一眼就明白是什么意思,说书的说到这里会自动把它改成犬子。

但网上搜了半天,豚儿的出处只有聊斋的青凤。

那为什么蒲松龄要用我家的小猪崽呢?

通读《青凤》,会发现青凤是被猎狗追咬而差点没命的,狐叟也是打猎的莫三郎所攻击(应该也是猎犬的帮忙)。

所以猎犬是狐狸的大敌。

所以狐叟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自己的儿子称为犬子,否则就是让儿子变成自己的敌人了。

大学

清华一百一十周年庆礼的纪录片,几位导演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拍摄水平相当的高。

跟踪的几个清华人过去数年的生活历程,当然了,邱勇校长也很顺其自然的出现多次。

看完之后,感动是必须的,但凡有清华元素的电影,我都贡献票房了^_^《无问西东》,《我和我的祖国》。

只是现在国内舆论很奇葩,出现一些声音,说清华北大交大复旦等名校享受国家高补贴的同时,大多数为美国贡献精英。

这无疑是类似于上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萌芽段。

另一方面,清华等高校本身海量的毕业生也确实不可能有太高比例投入到那些大国重器的领域上,因为大学追求的是全方位发展,经济管理、人文学科、新闻传播等等专业都需要发展。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资本烘托,也让不少毕业生参与到一些道德层面并不是那么高尚的行业中去。

社会积怨于是找了这么个宣泄口。

前几年《无问西东》上映时,清华风光一时无两。这次《大学》上映,低调得很多,各地也就是校友会会组织观影。也有些风水轮流转的意味吧。

我看见对不上,就带CC和内人自己找影院看了。回头一看系友会的安排,又是讲话,又是集体唱歌,反而庆幸没有参加这个集体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