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polo

新形式的噩梦

昨天是除夕,吃口味重的菜吃多了一点,于是睡眠便断断续续,临天亮的时候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是个噩梦。

梦见辗转于旧日白沙的房子和莞太路路口之间,不经意被拦了下来,原来根据新的政策规定,进出需要提供核酸证明(!)或者检测记录,两者我都没有,假装成居民过了一关,但下一段查得更严格,而这中间没有核酸检测点。在梦中惴惴不安,想不到2023年还有这样的遭遇,不知道怨天还是尤人好呢,这个梦就过去了。

第二个梦是与几个老胡烈在一个球场旁边歇着,玩着。球场上是清华?某个足球赛事的决赛,结果是自动化(有位前同事是自动化系队的,我觉得他们挺强)胜了,我们看到他们在捧杯。不知道是不是得罪了,组织方安排我们几个跟冠军踢一场。我们怎么踢得过,我在幻想其中的一个场景是互射点球,而我的角色是守门员,我可能要用身体硬受他们的射门。于是我想溜走,无意中上了对方去球场的车。对方的核心球员担心我跑掉,于是提出可以满足我一个愿望,只要我按约定上场比赛。

我提出,要他把他的球衣借/送给我,然后我拿到他的球衣,第一时间往身上一套,嗯,这样我就是冠军队的成员了,上场也不会有问题。他们大笑不已。

我又往身上套了类似于快递信封的一个纸皮袋,感觉像穿了护具一样,也把球衣盖住了。跟他们说,我先这样往场上一站,如果观众笑我怕死,我就问他们,是不是想我把这个护具脱了,他们如果都要求,然后我就脱了,亮出里面的冠军队服,再给观众一个惊喜。

他们觉得这个很有才……

梦没有继续做下去了。

The book of why

中文名是因果关系。

给的例子都比较容易看懂,是科学家和专业作家合作的书,虽然思想本身都是来自科学家。

因果识别的三个层次:观测,从而发现关联性;干涉,识别因果线条以及量化关系;反事实推测,得到确定的因果。

后面的一两章开始了对AI的期望,能理解为何不喜欢单纯的数据挖掘,因为那只是第一层的内容,做得再好也是关联性的挖掘,AI必须演进到识别因果关系,才能对人类的事情产生本质的帮助。

大数据必须寻找可解释的关系,比如AI需要理解为何(Why)主人熟睡的时候不应该开吸尘器,而不是单纯记住这一个设定。

强人工智能须主动增加更高维度的理解,不要总是在二维影响中分析明暗,而应该提高维度到三维,产生光影的概念。

AI要试图进行反事实的算法化,即对输入信息有违抗的想法。

作者倒是不觉得AI会邪恶化,相反,他认为AI在得到足够好的信息后,可做出比人类更强的道德判断。

看的时间比较长,记录比较零星,有空再看一遍中文版。

感染奥密克戎

病程还是挺短的,我上上周六下午开始发烧,夜间升到39度以上,退烧药降到38.x,睡觉,出汗,补水,周一上午已经完全退烧了。

接着就看家里陆续阳了,我也不能出门,显示跟阳了的大儿子睡了两三天,接着我估摸着转阴了,跟一直没感染的小儿子睡了两天。

周五测了一下,还是弱阳性,但红线淡得都快看不见,估计有些环境因素在里面,后来都改成阳台外做检测。

这个周一开始上班,测了一下抗原,完全转阴了。

总的来说,并不算难受,发现开始感冒症状喉咙不适,就开始吃润喉糖,于是一直喉咙都没有痛起来。唯一略难受是刚发烧的时候,肌肉有点痛,但前一天晚上喝白酒了,让我感觉是不是酒精导致的也不清楚。

夜间发汗也懒得打温开水,都是宝矿力伺候着,很管用,没有强的口渴感。

再就是如果洗澡洗头发一定要记得吹干,最好用最热的一档,仔细地吹干。

康复期带着小儿子坐地铁出去溜达,感觉还是有点气短,就看他在前面跑,我不想也没力追上去。

又是一年世界杯

决赛前,假设了一下,法国夺冠会怎么样

于是,无伦是金球奖还是世界足球先生(这两家2016年分家了),

自从2007年卡卡得奖以来,十几年得奖者都与大力神杯无缘,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无非是俱乐部对球员的成功作用太大了,一方面是给了球员一个更好发挥的平台,比如C罗在皇马,另一方面,顶级俱乐部所拥有的对球员能力提升的设施和资源,是国家队所给不到的。

所以一个球员成功,基本上不需要国家队成功,国家队成功,也并不需要一个顶级球星。

这次阿根廷夺冠了,又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种矛盾,因为十几年的获奖记录中,有一半是有大力神杯的了。

回到这一届的竞猜,还是跟2010南非的对比吧:

标  题: [2022世界杯] 最终积分榜

名次    Id              场次    比分    净胜球  胜负    加注    独中    积分

4       Chee              64      11       1      20       0       0      55
标  题: [World Cup 2010]胜负竞猜积分榜(final)

   名次        ID          场次   比分  净胜球  胜负   加注   独中   积分

  2 (→)    Chee            63     14      4     14      0      5     69

总的猜对胜平负的次数是差不多的,比分少了几场,只对净胜球的数量更少,这次差点就蛋了。

如果真的赌球,我就不能买让球制,可以考虑买波胆,应该可以勉强持平收益。

复活

周末开始发烧,晚上烧到39度多,老婆给我吃了退烧药,于是持续休息到周一早上,总算退烧了。期间除了睡觉就是吃饭,刷手机也是世界杯相关。于是把放案头的《复活》看完了。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重逢后应该是不再有感情的,多年前也是性欲多过爱欲。托尔斯泰安排他狠狠地悔过当年的荒唐与糊涂,看看将一个美好的女性堕落到什么样的地步啊。

聂赫留朵夫最后的所作,包括放弃一切,其实是自身的救赎,而玛丝洛娃也主动拒绝了他,选择了一个政治犯作为伴侣。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不希望这种救赎本身变成一个很悲惨的结局。

看的是缩译版。译者给的前言说,真实的故事里,法官要军官朋友不要太内疚,更不必以结婚的方式去拯救女方。只合理地帮助她即可。这个估计也是普世中容易做到的。然而托尔斯泰安排了一个东正教教义中比较极端的做法。

阳性之前出差了几天,发现民生确实怨气颇大,就个人而言,与大众的生活开始无可避免地出现隔阂了,也许这就是代价吧。不知道何时放弃才合适。

西方哲学史

买了也快20年了,想起没看,于是翻出来看完了。

挪威人希尔贝克写的书,群里有人看了目录说太偏向于欧陆哲学,而缺少语言哲学方面的。我想是他本身是语言学方面的高手,侧重面自然觉得这样名称的书应该把语言哲学历史多加叙述。

不过该书确实把各种思潮也作为哲学的部分放进来了,比如弗洛伊德,比如社会学的涂尔干、韦伯等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也纳入哲学讨论/相互影响的范畴,按照广义的哲学来说,当然也是可以的。

“伟大时期”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文艺理论家陆建德访谈

作者:熊元义

  熊元义:记得在《中国文学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创刊30周年的时候,您曾写过一篇论文《我们可能正在目睹一个伟大时期的开端》,这个题目很有气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很想进一步地了解您对这个伟大历史时期的文学包括文学研究有何期待?

  陆建德:《年鉴》创刊于1981年,是一种“在场实录”式的、活生生的文学编年史,它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与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现在30多卷图书已经成了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教育机构的必备之书。

  1981年陈荒煤为《年鉴》创刊号撰写了前言,既是一篇总结,也是对文学的捍卫。这30年来我们的语言变了,我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这种变化。荒煤强调“文学的客观规律和特殊规律”,无非是指文学是“形象思维”,是“人学”,不同于哲学和政治,这是针对当时“‘左’的思想流毒”而言。1981年,“伤痕文学”还在发酵,荒煤想为之正名,强调这新兴的文学在特定时期也是政治上的批判武器。现在回想起来,把“文革”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归罪于几个人,未免过于简单。巴金在回忆录里就追问自己的责任并深刻反省,这是新的声音,但是很微弱。

继续阅读

杀掉那个魔术师

剧情方面其实是还可以,当然总会觉得有点狗血,三兄弟各自的小九九,老大把老师赶走,老二泡了女助手,老三对在台上老是当弱的那个捧哏者很不爽,但这些都不应是让他们不得不死一个的理由吧。

俄罗斯人整体不爽美国的唯利是图,虽然美国的资本能让他们的天分大放异彩,这电影对这一点还是表现得比较到位……

另外被诟病的一点是三兄弟被要挟之后的台上反应有点明显的紧张,或者是比较死板的紧张,我倒是觉得这一点属于导演的要求吧,放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出现这种在台上表演时担心这被人破坏的风险,还要想办法把对手引出来,我是想象不出最佳的表演应该是怎么样的,或者太影帝反而不合适。

毕竟他们不是幕后黑手。

而惊天魔盗团的魔术师团队则是掌控全局的存在,怎么表演都有道理。

这电影生造的一个幕后组织也是有点牵强,现实生活中虽然确有缺乏创造力的魔术师讨厌被揭秘,但也不会强大到成立组织来惩戒揭秘的魔术师。

票房很可惜,碰到冬季疫情升温,俄语片本身市场推广也不怎么作为,整个影院除了我和CC,就还有4个人在看。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世界杯前用睡前时间读完了,平均下来一天一篇。大多数短篇都是讽刺或者比较凄凉惨淡的。

印象最深刻是那篇《猎手》。优秀的猎手被贵族赐婚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乡村姑娘,婚后就再不回家。妻子在野外劳作时遇到自己的丈夫,恳求他回家,被拒绝。小说末尾暗示妻子应该看开了,将拥有新的生活。

现在看来颇平淡的故事,却将命运、思想不可调和、破不开的观念一一道来。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和坚持与否。

书中的其他故事也很好,也有好多是一些现代小说桥段的鼻祖了。

变色龙、套子里的人,等等都更是熟悉的指代用词。

A 3D model library of commodities

Q: Do you think the concept of space network, WEB 3.0, metaverse, and digital twin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If yes, where is the best place to start?

A: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rtual world and the real world. Does this mapping need to be exactly one-to-one? It is not clear yet. As for the article questioning the metaverse, one point is that if the experience of the metaverse is copied to the real experience, it will only hinder the evolu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t present, the number of visitors in the virtual world is far less than in the real world. Cryptocurrency, as an important pillar of the virtual world, has recently become a bit ridiculous because of the bloodbath.

我目前能想到的是,如何利用虚拟世界作为创作者的非物理接触的创作媒介,以及创作效果的评估媒介,以创作的结果来反哺真实世界。

What I think about is: How to use the virtual world as a creative medium for creators without physical contact, as well as the evaluation medium of creative effect, the real world is fed back with the results of creation.


比如,货架的3D模型是与真实货架一一对应的,我们可以理解成一种数字孪生,货架规划/设计者通过虚拟空间提供的工具,根据美感/营销/广告的需要,在虚拟空间中设计货架陈列,并通过AI工具或者虚拟世界中的测试员,对其进行验证,结果理想后则可以实施到真实货架上。

For example, the 3D model of the shelf is in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real shelf. We can understand it as a digital twin.

Shelf planner/designer designs shelf displays in virtual space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aesthetics/marketing/advertising through the tools provided by virtual space,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aesthetics/marketing/advertising.

And through AI tools or testers in the virtual world, it is verified, and after the results are ideal, it can be implemented on the real shelf.

于是问题就可以简化为几个交由技术实施的步骤了,比如,需生成和真实货架一样的3D模型,需有商品的3D模型库,需有无代码或低代码或由数据生成货架陈列的工具,需要一个测试/体验的标准,等等。

So the problem can be reduced to a few steps handed over to the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For example, it is necessary to generate the same 3D model as the real shelf, a 3D model library of products is required, there is a need for no-code or low-code tools for generating shelf displays from data, a test/experience standard is required, and so on.


从不浪费开发资源的角度看,先投资一个海量的商品3D模型库是最具备可进可退的特点的。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t wasting development resources, investing in a massive product 3D model library is the most reversible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