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美而做了过拟合

武汉有世界上最顶级的病毒实验室,然而却在这次新冠病毒上如此的进退失据。从管理上看,是肉食者所在意的是另外的事情,比如稳定等等,CDC也有参与早期的调查,虽然给出了风险评估,但也未能如我们事后诸葛那样强制要求政府有所作为。

按道理来说,武汉也做过针对MERS的应急处理规划,从制度和物资上来看,都具备良好的基础,缘何一手好牌打烂了。

从计算机工程的角度看,我认为武汉的所谓应对制度和准备,属于一种基于以往SARS和MERS的既有经验的过拟合的措施。而事实上,新冠是与以往的冠状病毒有迥然不同的传播能力上的差异。

因此,要应对新时期的各种情况,需要将模型的产生和调整,改为动态的训练模式。

这意味着gov将大力收集原本并不需要实时收集的实时数据,而对系统的监控又提出了更大的需求。

前两天带CC看完了《Matrix: Reload》,Matrix 的设计初衷是完美化,然而在趋向完美的同时,偏差和错误将逐步积累,从而将the ONE——Neo积累得越来越强大,成为完美Matrix的最大威胁。

这将是无法避免的——基于控制理论的系统最终将走向崩溃。

Matrix给出的一个有效的做法是隔离,考虑一下,类似于生殖隔离的文明隔离,Zion和Matrix事实上是两个相互隔离的系统/文明。

隔离的同时,也允许两个文明之间竞争并协同进化(并非趋同进化)。

但这种做法,与全球化的思路又大相径庭。或者说,就是反全球化的思路。

之所以如此类比,是因为控制系统过拟合是必然,新情况之所以能出现,必然不是已有的案例,对于人类来说,未知总是最大的那一个接触面。

疫情至今,读完了三本书

《原则》,之前写过一些读后了。

《创新者的窘境》,读得有点晚了,对行业深入认知之后就应该读了,理解了很多变迁的缘由和决策的依据。虽然有些决策是处于保守位置作出的,但是也是资本的短视和现代优质管理的必然方向。

如何参与一次彻底的破坏性的创新,也许会成为我未来的选择依据,以体验一下颠覆潮流的起与末。

《人类群星闪耀时》,茨维格的经典,虽然上面所说的人既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有一些略低知名度的,比如马赛曲的作者,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总的来说,茨维格的文笔很好,流畅而又优美,足以让人很轻松而愉快地读完。

列夫托尔斯泰的那一章,我对这位巨匠当时的地位又有了新的认识,之前也就是看了一下《巨人三传》,感觉很厉害,圣雄甘地的精神导师。现在看来,托尔斯泰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的一座丰碑,全球青年崇拜的超级人文偶像。

又打开了一本《帝国轶事》,不知道疫情会不会持续到书都看完了。

正负面交错的信息和起伏的乐悲观

我已经想不起当年Sars期间BBS上的风向变化的细节了。只隐约感知到,跟现在是类似的,有各种乐观的信息出来,也有很多悲观的论调,事后唯一感到惊讶的是,香港居然死了那么多的人。

反政权的组织也回炮制各种负面新闻,慢慢将矛头转向了当权者,这很多需要事后才能清晰地发现。

03年,前线的英雄是钟南山,当然,他现在虽然还在前线,具体作用事实上不如当年的,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吧。庙堂之高则有王岐山,一战成名而入阁。只是这一次,似乎没看到居庙堂之高有人挺身而出或临危受命吗?

王甫结束了中美首阶段的贸易谈判,已经功劳甚伟了。从某种哲学来看,他即使有能力和精力,也不应该冒头出来再战疫情了,否则有功高震主之嫌。

疫情能得到控制,前提是我们愿意做出牺牲,从国家、政府、企业一直到个人,都需要做出或多或少的牺牲,经济急刹车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对主管经济的人来说,非战之罪也。

回到个人,正负面的信息来去冲击,生存的欲望和希望再遇上死亡的森森状,对生者将是心理上很强的冲击,即使没有,也会潜藏,慢慢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疫情结束会迎来失业潮、裁员潮,还有离职的风潮,生命是如此的可贵,北上广深杭等吸引力将减退,旅行、移民等将是未来几年的风尚。

终于被黑天鹅影响到

本打算3月下旬到Sg参加一个展会,早鸟票都买好了。今天发现从1.31起Sg关闭中国大陆游客的入境通道了,连签证都不让办理了。

上网站看看是否有退款通道,完全找不到哈。。。看来要送人了啊。

AI自治

说的是Digital Twins的另一半,希望能在真实的模拟中训练出最佳的AI过程以达到真实中的最优策略。

然后引出Machine Teaching的理念,毕竟课堂跟真实是有差别的,但课堂可以反复地失败和犯错。

自治系统的三角:人工智能+IoT+Machine Teaching

待补充一些更多内容,毕竟听得并不是太明白。

Digital Twins数字孪生,是希望在面对非现场的真实环境下,能构造出一个数字化的操作界面/平台,该数字化应与真实是一一对应的(起码重要的特质上是如此)。

Machine Teaching,专家可以借助很少的数据来建立定制的人工智能模型,然后这个智能模型可用于机器学习。以避免构造海量数据集才能用于训练机器学习的麻烦及不适应。因为专家的提取模型会比现实的碎片化和千差万别效率更高。

所以自治系统大体上如:IoT收集少量关键数据,DT构建Machine Teaching所需模型,ML通过模型进行学习得到AI模型,AI模型指导IoT环境下的进一步动作。

IoT World 回顾

再陆续回顾当时的几个分享,有侧重连接和定位的,也有侧重平台的。抛开场景把功能做到更好的通适性,比如连接、设备管理、固件更新、定位、IoT数据分析、基础人工智能等。

在这之上就可以让玩家构造其应用了。

我们将中间的这一层对IoT应用进行良好支撑的成为IoT PasS。

同样地,AI现在也有这样的趋势,比如华为发布的AI盒子,希望玩家在上面发布AI应用,也有相应的应用市场。

其他的也倾向于输出一个平台式的AI环境,让拥有数据的客户在上面训练并应用模型。这样就避免自己陷入海量碎片化的场景中。

PaaS既是IoT的方向,也是AI的方向。

安全也是IoT PaaS的一环,毕竟作为IoT应用,再去折腾跟太平洋一样深的安全领域,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安全和隐私法案在技术安全之外又给了更多的法律上面的麻烦。

全球主要IT市场的隐私法案要求

上图列举了一些已经形成有效隐私保护法案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是重要的IT发达国家/地区了。

要做全球市场,要满足这么多的隐私法案,显然不是各家IoT应用厂商应当自己做方案的,这样也给PaaS厂商提供了业务空间。

IoT的行业趋势及规律

12月参加了IoT World深圳站的会议,陆续补一些内容回顾。

中关村物联网发展中心的王正伟做的《物联网黄金十年》,一开始我觉得可能只是老生常谈,陆续看下去,还是有不少知识整理的。

比如提到物联网十年的三大新规律:

内容上,出现碎片应用集成服务平台

架构上,出现终端——云——大数据的“云管端”架构

价值上,微创新、微盈利、湿营销

这些新的规律将推动有新的物联网服务公司出现。

继续阅读

二十世纪开篇

一上来美伊局势就给了个surprise。大多数人之前都不认识Soleimani,这下就全世界都认识了,只是他已经被美国打死了。

然后就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直到乌克兰航空的飞机上的加拿大人因为伊朗的误射而死掉。

伊朗驻华使馆和美国驻华使馆在微博上隔空开炮,让天朝民众有了回到了天朝上国的时代的幻觉。番邦在求天可汗主持公道?

继续阅读

如何避免机器统治人

上周饭局上聊到这个话题。AI的大发展无疑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担忧,机器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在各种封闭领域上战胜了人类。

以前我们说机器无法超越人类,说的是意识无法产生,然而,我们现在对生物体的理解,所谓快乐和悲伤,平静和恐惧,均是一些化学物质的浓度值而已。代入到机器中,可能是某些变量(其源头是其他的环境变量?)也就是说,训练得当或者设计得当,类似的情感(或者的超越情感)也会同样出现。

既然七情六欲都有相应的模型,意识还差多少?

我们说文明的载体是记忆(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这一点上,机器对记忆的保存比我们强大太多了。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人类也陆续会被机器所替代,虽然机器做的只是抽象和模仿,但已足够强大。

人类真正的优势是什么?

碳基生物千百年来的进化框架。由于硅基生物(姑且称为生物)是设计出来的,从先天上,就不是以生存竞争为目的的。这意味着,牺牲环境熵增,成就个体熵减的做法并不成为其进化的背景。硅基生物早期的进化必须依赖于人类的参与,也就是说,事实上就是人类竞争的结果才早就了硅基生物的演进。

由于没有赋予硅基生物一个最最基本的生存任务,而这个生存任务又是自然进化而得来的(自私的基因或者遗传上的优势),硅基生物的演进属于外界选择性的进化,生存任务并不是选择的条件(之一),除了故意做这样的实验,人类目前也不会无聊到浪费资源去培养机器自我进化。

电脑病毒则不属此例。所以电脑病毒进化速度还是相当快的,也跟自然界中的病毒类似了。或者这么说,有自我复制(繁衍)能力而且可以自我进化的硅基生物在大的范围内的选择进化优势将不如那些没有自我进化能力的,相反,人类会扼杀这些病毒式的硅基生物——因为浪费资源。

另外,进化的另一个要求,是要有足够的族群规模和资源。

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就好像食物不足,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就别想着去生小孩了。硅基生物同样如此,大型的AI体如果要自我复制,则需要提供同等的硬件载体,虽然摩尔定律存在,但同时Intel定律也存在,大型AI的人工选择会导致他自身就占用了硬件资源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剩下的资源不足以孕育新的作为生存竞争的AI对象。

硅基生物族群规模则可以在互联网上出现。基础通讯令硅基生物以交流为主,可能将之视为一个统一的大AI更合适,这样强则强矣,同样是没有生存要求。

……

因为进化框架是人类的优势,所以失去进化框架可能会导致机器统治人。

这就是我开始倾向于不要追求人类永生技术的理由。

2019阅读清单

实体书部分:

见图(还没拍)

自私的基因:终于完成阅读了,关于进化论和基因行为的解释,就跟个锤子一样,对于生活中的文化内卷现象也可以逐个当成钉子去敲。对于各种冲突和行为的互不理解,就看成是文化隔离的特征(类比生殖隔离)。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的毒舌有所体现,有些萌芽的理论在后面的时代里陆续有延伸。

太平天国:史景迁的文笔不错,所用的材料来源是各种传教士、商人和航海家,角度会跟国内学者写的有一定差别。

双螺旋的故事:从科学家的角度看,追逐一个领域的成功,不同的团队之间其实也是互相防备的。

日本的新中产阶级:还是可以代入中国目前的社会变迁。值得一读。另外一点是,日本已经完全进入现代社会甚至后现代社会,像上一个二十年代的书,比如《菊与刀》,基本上对当今不具备什么参考意义。

数学星球+数学本来很简单:这是为了在辅导CC数学的时候寻找其他的视角而做的补充阅读(我跟他一起看)。知识含量一般,就当进阶阅读。

告别皇帝的中国:十年前的访谈录,关于辛亥百年,对历史的多方观点都有,也有各种洗白的观点。估计未来几年会不会有关于建党百年的多方观点可以开放讨论。

原则:Ray Dalio的工作原则的整理,出于对桥水的好奇而进行的阅读。还没看完。总的来说大部分原则还是高度依赖于工作团队/个人的素质。至于是否能应用上则有文化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多是无法弥合的。

电子书:

妙法莲华经:随喜。

Portable MBA in Finance and Accounting:

穿越债务危机:在长周期看来,一般人、机构、政府都过于短视,而且因为各种原因而不乐意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

补了几本金庸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