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到了10月份还是来了不少的工作压力,一度让我感觉有点难。
不过我清楚是有所求而导致的,只要放低一点,或者,用以前的办法,把自我意识放在旁观者角度去观测事情,那就舒服不少了。
占了个卦,小畜之蹇。小畜是慢慢积累根基的说法,而蹇则是惨淡经营了。不过事业做起来哪有那么多一帆风顺的,能够坚持经营就很不错啦。
没想到到了10月份还是来了不少的工作压力,一度让我感觉有点难。
不过我清楚是有所求而导致的,只要放低一点,或者,用以前的办法,把自我意识放在旁观者角度去观测事情,那就舒服不少了。
占了个卦,小畜之蹇。小畜是慢慢积累根基的说法,而蹇则是惨淡经营了。不过事业做起来哪有那么多一帆风顺的,能够坚持经营就很不错啦。
从欧洲回来,因为看了米兰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圣心大教堂,对欧洲大教堂还是挺有感觉,于是买了这本书翻完了。这几个大教堂都在书上有篇幅介绍。
作者是朱子仪,对于知名度高或者比较经典的大教堂都给了篇幅去介绍。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图多,虽然说到立面、门、拱顶等等不会每个细节都给出照片,但总的来说,能把具特色的外部、内部壁画/玻璃,雕塑等展示出来,作者还是很有水平的。
想起来在欧洲时,实在没话了,问Seho,教堂(Church)和大教堂(Cathedral)有什么区别。其实我是知道答案的,但从意大利人那里听回来的答案会更放心。
大教堂就是有主教的教席,教堂一般只有神父/牧师之类。
昨天带小宝看完了木偶奇遇记(1940),迪斯尼的经典版本,相信世界上很多地方是先看了动画才知道有这个故事的。虽然我们小时候是先看的书。
记得在热那亚的那几天,海滨小镇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诶,跟匹诺曹里面的小镇也太太太像了。石板路、市民中心、钟楼、沿街小店等等,还有港口、码头。(事实上故事背景的托斯卡纳地区就在热那亚旁边)
小宝并不喜欢学习,最近发现他对于小短动画片有点沉迷,比如哈小浪,但那个没营养啊,就是卖弄一些夸张和反转的剧情,跟脑筋急转弯差不多,还不如当年的哆啦A梦。
看到匹诺曹当木偶剧明星,小宝没什么感觉。看到快乐岛的时候,我说,这个地方你就喜欢了,不用上学不用做作业,不是玩就是吃喝。小宝反驳说,这地方很无聊。
当然了,木偶奇遇记能表达出来让坏孩子沉迷的桥段和方式早已过时了,新时代的精神沉迷早就脱离了原来的形态,但更足以让大多数小孩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这Mac装Llama3有快半年了,最近刷到不少Cursor的广告,寻思用一下,在另一台Windows上装了,发现也没法连上局域网Mac服务器提供的Llama3.1:70b。查了很久想通了,Cursor本质上还是希望你去订阅ChatGPT、Anthropic、Gemini等云LLM,Cursor也是收订阅费的。
于是再找找,Continue.dev,就作为Mac Mini上的VS code的插件安装了,但连接本地的Llama3:8b死活都是失败。尝试了老半天,最后想到,我装的Llama3不是Llama3.1呢,于是Ollama重新装了Llama3.1:8b。
早上过来一试,果然OK了,就是性能差一点,代码加注释都是一行一行蹦出来的……
应该是90年代初的书,作者俞邃:
俞邃,男,汉族,1933年5月7日出生,江苏省如东县袁庄乡人。现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调研咨询小组主要成员、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1944年——1949年先后在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如东二中、如东中学读书。1949年9月至1950年1月在南通平潮中学读书,担任学生会主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月转去南京大学附属中学,1951年至1953年任该校团委书记。195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俄文系,1957年从北京俄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兼任校团委负责人。1958年9月被中联部选调,派往布拉格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刊物《和平和社会主义问题》编辑部,1962年后一直在中联部工作,曾任苏联处处长、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负责协调中央党政军17个部委有关研究工作的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正局长级联络员等职务。
这本书主要是把解体前后,作者个人在各个场合对苏联、独联体局势的演讲整理成书。
观感:
1.苏联的败落过程中,自我认同出现了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6070年代,调子起高了,降不下来。
2.苏共、俄共上层很多实权派乐见苏联越来越差最终解体。
3.戈尔巴乔夫就一个技术官僚的水平,控制不了局面,也不敢动用军队保证上层对自己的支持。
4.苏联民众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后期局面基本上被休克疗法那帮人把持着。
5.西欧和美国对苏联的承诺基本上都是空话,反复要求各种演变才能给予。这个过程跟后来对俄罗斯做的北约东扩类似。东大也是历历在目,不会再相信政客的承诺。
6.现代的普世价值,当年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都是类似,用于瓦解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话术。苏联的理论大师理论上已经不复存在了,技术官僚只剩下唯经济论,但又不知道如何开始。反复做无用功。相比之下,邓公的白猫黑猫、摸着石头过河、经济特区试验田,等等比戈尔巴乔夫高明太多太多了。
曹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4月20日 01 版)
加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又一次把延长退休年龄推向了风口浪尖。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日前受访时表示,面对30多年后的人口老龄化高峰,国家管理的公共养老金收支会有较大缺口。他建议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提出采取每5年把退休年龄延长1岁的制度设计。专家称阶梯式、渐进式的延长退休年龄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相比此前“一步到位”的激进方案,“5年延1岁”的设计温和多了。不过这是一个容易撕裂社会情感的话题,争议和阻力并未因方案的温和而减少。这种撕裂从不同阶层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从舆情分析看,支持延迟退休的主要是两大社会群体:官员和专家。其他阶层则多数反对延迟退休,辛苦了一辈子快到领退休金安享天年的时候,突然要延迟退休,心理上接受不了。
分析支持者和反对者可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支持延迟退休者,大多是既有养老体制的受益者,而反对者则多是相对被剥夺群体,甚至是受损者。中国在养老上实行的是双轨制,机关和事业单位发养老金,而企业单位是自己缴养老保险,从企业退休领到的养老金往往比从机关退休少得多。官员和专家支持延迟退休方案,因为这不仅不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还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多数公众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这种改革没有触动他们最反对的养老双轨制。人们不患寡而患不均,养老账户的空账问题虽然严重,但他们可以接受一个低的养老金,可不能接受有些人比自己高那么多。人们其实不是反对延迟退休,而更多是反感政府在双轨制改革上对民意的漠视,动不了官员和专家,就拣软柿子捏。
公众最大的期待是养老双轨制的并轨,把每个国民一起置于平等的体制下,先解决平等问题,再解决空账问题。而“延迟退休”则回避了这个核心问题,这正是作为双轨制受益者的官员和专家所期待的。
延迟退休对官员和专家是有益的,官员大多希望延迟退休,因为延迟的不仅是工作,更是权力利益。按现在的退休年龄,一般官员到了60岁就得退,很多人都不适应这种退休后手中无权的落寞感,延迟退休则延长了他们的政治生命。专家也是如此,大学和科研院所多已高度行政化,是官场的翻版,退休的院长和教授自然比不上在位的。但对普通劳动者而言,工作则是一种负担,没有权力利益,辛辛苦苦熬了一辈子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却又赶上了延迟退休。延迟退休可能会让这些人产生一种双重的双损感:双轨制已让他们受损害,延迟退休更进一步伤害了他们的利益。
从另一个角度看,延迟退休可能是对一代人的违约。制度和政策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这个政策涉及大的公众利益时,应给公众一个稳定的预期。什么年龄退休,什么时候能拿到养老金,是国家对国民的一种承诺和约定,不能轻易打破这样的契约。不能以“延长退休年龄是国际惯例”作为打破契约的借口,发达国家延长退休年龄是经由正当的法律程序和民主途径与国民协商而订立的契约,不能想当然和随意地改变。即使因为空账问题需要调整,也应经过民主决策,让每个利益群体都参与到博弈中。
而且,不能一说到养老金缺口,就把所有责任都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在提起延迟退休这个议题时,首先要追问政府在养老金问题上有没有承担应有的投入,履行好应有的政府保障责任。毕竟,公众纳的税不是白纳的,里面有对自己未来养老的一份投资。
在养老问题上,改革的次序应该是,先改掉双轨制,再谈延迟退休;先加大政府投入,再谈公众责任。
好多年后(20~30年,20年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30年是可笑的爱情,也许译本并非作者的授权哈)再看米兰昆德拉,书平淡得跟白开水一样。也许是为了对应书名吧,翻完之后对比没看,留下的印象只剩下什么?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才想起,印象中是不是看过这书?不知道,反正作者就是这种风格,随便翻翻就可以了。
就我上次溜达过巴黎的经验来说,这次看完留下的印象就是卢森堡公园,因为我7月份去过……
这是一本80年代初的小书,主题跟名字一样,举例子教你怎样跟对方讨价还价、怎样磨、怎样拉近距离营造个人感等。虽然是本小书,可花了两三个月才看完,这段时间也面临各种谈判的场景,对比一下书上的做法,还是挺有帮助的。
作者是Herb Cohen,这书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了吧。
摘一段amazon上的书评(翻译成中文):
这是一本关于谈判的非常好的书,是我在大约 30 年前购买的,或者别人送给我的。这本书篇幅很短,但基本内容很丰富,你可以在一天内读完(并学习)关键点。我一直很喜欢书中强调双赢的谈判观点与“我必须赢”的观点,以及使用一些温和的心理学来帮助塑造对方谈判方的期望,从而使交易发展成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事情(因为没有人应该总是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 至少在现实世界中不是这样)。
这本书在过去至少 2-3 个实际场合(2 次购车和 1 次购房经历)证明了它的价值。在某些方面,那些我(以及我怀疑的大多数人)通常害怕的交易和谈判实际上有点令人愉快。关键是永远不要让自己陷入必须立即完成交易(无论什么交易)的境地。时间紧迫的需求会让您丧命,因为您必须始终愿意放弃交易,并要有这样的态度:这不是地球上最后一辆车或最后一栋房子。当您与一个拼命恳求的配偶合作时,这并不总是容易的,而配偶在卖方、卖方的房地产经纪人和您的房地产经纪人面前,对“这所房子很完美”、“我们必须拥有这所房子”和“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让这所房子溜走”等说法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在那时您应该意识到您已经放弃了您可能拥有的几乎所有谈判筹码。
我现在让我的员工在工作中阅读这本书,因为我发现对于我们的一些员工来说,谈判似乎已经成为一门完全失传的艺术。当他们都完全“读完”这本书后,我计划尝试为我们组织的招聘人员开发一本谈判“入门书”——因为我相信他们目前对与求职者就薪资问题进行谈判的理解仅限于:你想要多一点还是多很多?!?!无论是购买新书还是二手书,这本书都是永恒的赢家,对每个人都有实用价值——买它吧。
利用几个睡前把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之一看完了。
看到40%的时候在想,作者不会把这种三观不正的作品写那么长吧,于是翻到后面的译后记,读完后再读正文,这样就有“意义”多了。
当然了,如果抛开已有的见识去看,看完后估计也能get到作者的所讲。不过结合评价来看诺奖作品,还是会有额外的收益。
“他在小说中用伟大的情感力量,让我们跨越了虚幻与现实世界的深渊。”
这是诺贝尔奖的颁奖词。很适用于长日将尽这小说。
史蒂文斯的一生,从现实角度看,完全被他自己构想的英伦顶级管家的尊严和人生意义所覆盖,而这虚幻的意义,则弃父亲弥留、可能的感情(以及可能的婚姻和子女)、对世界的真实的大爱完全不顾。仅停留在,以仆人的方式“参与”了类似于慕尼黑阴谋之类的影响世界的贵族社交。
从语言的角度看,史蒂文斯过于追求对答和谈吐符合服务这些贵族社会,以至于被精致而乖巧的语言左右了他可能可选择的人生抉择,最后,落得一个惨淡的孤独地面对人生的剩余——The remains of the day。
CC和小宝开学前被他们妈妈带去贵州参加了一个亲子团,结束后到云南大理,我出差后就直接飞大理凤仪机场,到洱海边上跟他们会合。
上次过来是06年了,一晃就是十八年。
这次跟他们一起度过了2~3天,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我们让CC一个人骑车回民宿,我在后面租了个电动,带着小宝和他们妈妈一起回去。我还车后想着他们都到民宿了,打了个电话给太太,她说CC没有回民宿……
大概是迷路了。龙凤村好大,我找了半个小时也没什么线索,把前一天转过的几个地方都看了,手机小程序上也看到了CC锁车还车的地点。他没带手机,电话手表给小宝弄进水了也不能用。只能瞎找。
有点沮丧,于是回民宿修整一下,打算让太太也出来找,毕竟下午还有别的项目,找不到CC也没什么心情继续下去了。
运气还不错,在还车点附近看到CC在无头苍蝇一般迷茫地溜达。
前后花了一个多小时。
于是问他为什么不找人借电话打,没想到。
有没有问路,有啊,但人家说有几千个客栈,你自己往那边找找吧……
好在他也没有走太远,兜兜转转还是回到洱海边上的观光道旁。我也没太大的脾气要骂他,毕竟他活这么多年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对,经验和能力还是很低的。
……
然后我提前回深圳了,过了两天,太太带他们坐高铁离开大理,上车后才发现CC又把学习平板拉在候车室了。太太还是有条理地联系了车站,以及顺丰,把设备快递回家。不过CC不知道能不能学到些什么。
见面的时候,CC也问我为什么自己会反复犯这些错误,我说,这是你锻炼得不够,旅途到了后半段,会比较疲惫,大脑供血不足就容易出错。所以要多锻炼……同理考试也是。
不犯错除了主观上需要有意识去规避,还需要身体素质的配合。
开学考试考了四门,年级排13/420,他又开始得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