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日期与心情

总结一下希腊之行——签证

首先是办理签证。

之前我办理签证一般是走的公司的渠道办商务签,或者是太太在淘宝上办的泰国签,唯一一次是去年去新加坡前找许教授帮忙申请的电子签。

这次的邀请函给到之后,感觉只是一个普通的邀请函,没有护照号码等标识信息,考虑了一下,放弃了走公司渠道(其实也是找旅行社),决定自己申请旅游签证。

从来没有自己递交过,网上对比了一下,最后还是选择了百程。前后也耗时了近一个月签证才到手。说一下百程的特点,基本上周期会比承诺的略长,下班就绝对不工作了,加急也没有用。

由于上一次申根签证是录指纹要求之前办的,这次就不得不去签证中心录指纹了。准备的材料也大致上差不多,我基本上半天就准备妥当了,然后快递给百程,百程就进入一个说不准什么时候能完成预审的情况,如是拖延了两三天。(这个是可以缩短的)然后就是预约签证中心的面谈。(这个百程也拖了一天)然后面谈,等结果。护照是先返回签证中心了,百程又等了两三天再去取。(这个也是可以缩短的)前后统计下来,应该是被耽误了至少有5个工作日,算上节假日,就将近10天的时间了。

等待签证的过程中收到领事馆的电调,问为何一个人过去希腊,我不想说自己过去出差,便说对那边的历史感兴趣,而且之前每三年去一趟欧洲,希望能保持……至于家人为何不跟着一起去,就是其实他们打算暑假去,我先去探探路啦。电调之前也看了一下百程给我做的行程单、机票、酒店预订单等信息,感觉还是差了一点专业度,一眼看过去就不是自己准备的。

如果还是办理申根签证,最好还是自己递交吧,虽然百程的客服也挺nice,问题是客服只是负责安抚你的,不负责流程中除了收费之外的其他任意一个节点。

签证上最后没有用我提交的照片,而是选用了签证中心拍的照片,也许既然是面谈了在现场采集头像了就用那个吧。

问了一下签证中心,12月办希腊签证的不多,一般都是去北欧看极光的。

Anyway,最后签证还是下来了,给的时间不长,一个月有效,单次入境,最多停留7天。算下来,这也许是去的第十个国家了。

CC总算考了次3门满分

读了一年半的小学,CC总算在小学的第三次期末考试了考了个全满分。相比第一次来说,进步还是有的。

记得一年级第一次期末考试,他自我感觉超良好,号称要拿三门满分,结果语文考了个全班倒数第一。然后接下来的一年里面,屡屡碰上看图写话写不出来写不好写不完的局面,以至于我们对他能否保证一定的水准都有怀疑了。

这次也有一定的侥幸,因为语文考试的写文部分终于不考看图写话了,改成写留言条?避过短处就好了。

对图画的阅读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个缺陷,正如他总是找不到东西……同理心也偏薄弱,正在通过阅读文本和看电视逐渐在培养。

最开心的大概是他外公外婆吧,我猜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类似的激励。CC也很兴奋,不要打压,好歹让他高兴一个生日吧,因为今天是他的农历生日。

另外说一下Pygmalion Effect,我一直觉得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早晚要摆脱这种外部效应的正面影响,真正激励和推动来自内在和家庭就好了。但是应该什么时候取消这种效应才是最合适的时机?CC属于一个会严重负面暗示的人,也许摩羯座多是如此,所以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反复建立他的内部信心支撑是有必要的,而老师或者学校,反而是外在的不可靠激励,也不一定能长期而且细致地培养他的信心。这种培养的行为至少应当持续到他建立了明显自我正反馈的为止。

 

过华清宫

Just try to translate the famous poem, referred to other translation.

Passing Huaqing Palace
Du Mu

Viewed from Chang’an, Mount Li seemed full of embroidery, pile and pile;
On the top-hill, countless gates opened one after another with rhythm;

The imperial concubine smiled, to meet the horse stepped red dust;
No one knew it was for the litchi arrived.

无现金支付进入捐赠领域

昨天看到一篇说荷兰教会开始提供带NFC reader的捐赠盘收取教友的捐献。

很正常的改变,因为西方国家陆续取消现金了,而教众又确实有捐献的宗教情感需要。于是捐赠盘应运而生。

带来的结果是,更容易统计到教众的捐献习惯以及金额比例等数据。有些挺有意思的,比如:

天主教信徒的平均捐献金额要低于新教信徒。

文中大概解释了一下,新教信徒会更大程度上认为教会是自家的,因为新教的牧师是由教众选出来的,而天主教的神父则是教会委派的。既然有了拥有的感觉,多些捐献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人聚人散

最近T总离职了,而当年我回公司的时候正是找的他。听到他要离开,我一开始还以为他是因为年龄大了,钱赚够了就退休而已,其实他也就是50不到,两个儿子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大学。

后来问起了解的才知道是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不由唏嘘。说起公司,在行业大势转差的情况下,依然有不错的业绩表现,当然了,起因是竞争对手之前不愿意花大力气做好的海外市场被一步步深耕而出的成果;然而竞争对手一般是短视而且激进,看到自己业绩不行而你做得好,不会去分析你是什么原因成功的,就看着,你做XX区域市场得到了成功,那我也去做,缺人就挖人。

你做的产品为什么就能被这些客户认可,那我也去做一样的。产品同质化,各个链条的人员都挖一遍,还是没成功啊?钱还有剩的话,那就再挖,价格战。钱花完了?一地鸡毛。

真正的差异是什么?我认为是企业文化。一个to B市场的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从坏的角度看,也许是谨慎而保守。拿着风投的钱,恨不得把人员就位,996就能获得良好的业绩的想法则是to C的。从嫉妒的那一刻开始,就在企业的文化基因上面有了质的差异。资本的意志在这种类似于创业公司的搅局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回T总,也许是在错误的时间做了几年前就要做出的决定了。性格上与创业公司显然是不相匹配的。当然,对方也许是看重,毕竟当年有成功地垄断一个市场的经验,虽然那已经是十年前了。

人来人往,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些人是赶下一场了,有些人则留在席上,等下一道菜。

第一次做空获利——说说腾讯与中移动

系庆那一天,同学说起腾讯要被做空的事情,于是隔了一天,在酒店里买了一手腾讯的认沽证。计1710HKD。本来以为又要烂在手上,哪知国庆后黄金周的几个交易日里,港股被陆续做空,腾讯也跌了好几天。

黄金周结束,700还是一直在跌,昨夜美国暴跌,今天腾讯一下子跌到26x的位置,如果一个月不看股市的话还以为是系统出错了。

这些天认沽证从0.171的价格,涨到0.37~0.39,我看今天腾讯跌得实在是够多了,于是就把它卖掉,3750HKD。前后手续费120HKD,合计赚了1920HKD。超过100%的收益。

这就是买多不赚买空赚。估计腾讯后面还会下跌,但短期内估计会有一波反弹。权证由于有时间效应,不适宜拿太长时间,而且由于股价已低于行使价,该权证的杠杆比例已经跌到3倍,投机价值已然不高了。

发现这次股灾收割的主要还是对科技有自信的技术人群,说起小米腾讯,大家都对未来IoT、AI充满信心。可是估值和价格并不相等啊,于是又一帮中产被收割。

昨天在群里,有人说起,腾讯的基本面自微信出来之后,已经7年不变了,说得也挺在理。那就意味着腾讯刨去游戏之外,是不是已经成为一家提供基础服务的企业了,它的基础服务,就是即时通讯,而上面的支付、购物、小程序平台,也就是基础服务上的附加价值。

很类似的,我们回看03~07年的中国移动,是不是似曾相识?同样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同样是提供基础的通讯服务,同样在基础服务上希望延伸手机支付、手机购物、手机游戏、在线阅读。

可是今天你看中国移动,大家不会再认为它有太大的想象空间了,于是计算一些ARPU,稳定地分红,成为一支没有太大野心的公共事业股。

中国移动在2008年,受金融海啸的影响,狠狠地从高位挫了下来,最低点只有最高点的1/3。2009年寄希望成就移动支付的标准,结果输给银联。之后在其他领域上不再有野心,伴随着3G/4G,安心地充当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角色,在ARPU数值上做文章。

我不敢说腾讯的未来也是这样,但一家企业随着与资本市场的耦合越紧,有益的创新或者内部革命反而不足,大量贪图安逸的高质量人才进入之后,就会把企业同化成一样的模式。

腾讯也还会赚钱,但不再具有高想象空间。是的,我们该去关注其他的新的故事,看看是不是像05年那时候的腾讯。

过度的高质量社交带来的后遗症

今年第一次到北京,一方面是出差,一方面是60周年系庆。期间约了些朋友坐。

我回想自己在北京的朋友里面,女性未结婚的竟然比例还不低。具体问起原因,大致上的意思是可以没有伴侣,但必须有独处的空间,而又难以找到合适的灵魂。

回想起来,北京的大学校园,尤其是以海淀为主,互联网兴起那几年,大量的社交发生在网上,然后线下随之而起。由于人的素质非同一般,所以社交的质量甚高。

直到我到了深圳工作,发现周围真的比较难找到一大稍大的社交圈可以与水木或者酒井所匹敌,这意味着,我如果要保持同样的社交强度,则社交质量必然下降。而如要保证社交质量,则社交强度必须降低。

在无意识之中,选择了后者。毕竟这不需要夜夜笙歌、觥筹交错这些额外的无意义的付出。

一切均源于,当初和你交流的灵魂是如此的有趣。

有些人说,高考就是一辈子的巅峰,在我看来,高考倒不是,大学里面的愉快的交流才是。

 

无现金社会

今天看到一篇英国人写的文章,大概就是对无现金社会来临觉得有一些悲凉。

现金,或者说是纸币和金属币,由(中央)银行发行,背后是(中央)银行的信用。

预付费卡/信用卡,由卡组织和银行联合发行,背后是卡组织和银行对于持卡人的信用背书。

比特币/加密货币,由挖矿机生成,背后是大量矿机和节点的算力支撑。

会员卡/积分,由商户发行并计算,背后是商户的体系在支撑。

生物识别方式,视乎支持生物识别信息的支付系统由谁支持,如果是政府,那就是政府信用,如果是商业机构,那就是商业机构的信用。

支撑的是信用,而使用的隐私则是另一个问题。

纸币带有号码,但一般来说很难追溯。金属币则完全无记号。这两者对使用者的隐私保障是最大的。

预付费卡和信用卡,每次消费其实都被发卡行记录在案了,隐私的记录方就是信用背书方。

比特币和完全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要溯源牵涉到大量算力消耗,溯源可能性比纸币高,难度却比纸币大多了。也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保护隐私的优良品种……不然那些勒索软件为何都选比特币……

有中心的加密货币类似于信用卡,溯源难度大于卡,小于去中心化额加密货币。

会员卡/积分,隐私数据只在商户处,但被取出来却是非常容易的。

生物识别,等同于满大街的IoT网络了,谁拥有设备谁就可以访问他人隐私。

乘虚而入的加密货币

今天看到一篇说一些加密货币方案在经历经济危机的国家崛起的事情。

比如土耳其,美国对其征税其实是因为土耳其在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作用以及中俄贸易的某种枢纽的关系,但是在两个世界之间充当贸易角色的土耳其一旦被美国以这种方式点破,意味着以后日子也不好过了。于是里拉暴跌。

带来的结果是,加密货币由于其稳定性(至少比里拉稳定了)和国际通用(某些程度上)性,就可以在该国的贸易上取代法币的位置。

同样的例子是委内瑞拉,之所以近年来区块链的创新很多出现在委内瑞拉这个经济崩溃的国家,也就是其法币和金融系统已经不堪使用了,这时候互联网&加密货币得以乘虚而入。

假如,加密货币能伴随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否极泰来、谷底反弹,那农村包围城市之后,就是加密货币的大春天了。

数字货币的逃税方式

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货币,或者叫加密货币,如果用于购物,其逃税方式也一直是零售界所考虑的。

比如某餐饮连锁店是跨国运作的,他们一直有推出礼品卡的店内支付方式,这时候可鼓励顾客使用数字货币,购买礼品卡,再使用礼品卡进行店内消费。

在此以前礼品卡也可以使用正常的法币购买,只是用美元购买后用于人民币区消费,美元购买礼品卡的行为是必然被征税的。

如今,使用数字货币购买礼品卡,购买者的身份已经难以追踪了,整个行为就像是该连锁店内顾客发生的一场线下游戏,难以监控和课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