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不是技术

发达国家没有super app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美国和欧洲,iPhone和标准Android(GMS)的联合覆盖率非常高,以至于形成了双头垄断(duopoly)。

双头垄断下,Apple和Google自身就可以成为Super App,在手机OS之上的各类软件,其横向生长的空间并不大。

虽然Meta(facebook),Twitter都很强,但要脱离Apple和Google提供的内置服务,反而是阻力重重,比如支付,很难独立于Apple Pay和Google Pay存在吧,就好像不大可能脱离Visa和MasterCard一样。

AI DJ

AI承担DJ的工作其实是很正常的,比如现在流行的音乐APP里面,其实都有AI选曲播放的频道。

更多的是,AI可以自行根据旋律创作一些背景音乐(鼓点、midi等),如能,也可以配合现场的IoT环境,控制灯光。

AI可以通过观测现场的人群的反应(CV能力),再进行播放的调整。

当然了,作为chatbot,可以接受现场客人的点唱,也可以提供虚拟形象。

元宇宙是多什么?

之前我们work everywhere,或者是多屏协同,主体还是一个人,一个工作者,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不同的设备,工作,娱乐,比如收发邮件、写文档、看电影、听音乐,等等。

这个比较好理解,我们要做的事情,在云端同步,客户端则有若干个,充当我们接入的载体/入口。

元宇宙不可能再延续这样的做法,一个人仍然是单线程地进入和退出各种虚拟空间中,效率太低太低了。

可以考虑的是元宇宙的多身份,不同虚拟空间,有AI结合真实个体参与决策的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AI结合体可以自行在元宇宙中饰演本体的角色,只有关键决策才将本体接入。

比如工作空间、个人创作空间、社交空间等等,可以并行不悖,最大化本体的能力。

当然了,要使用这些结合体AI,需要保证本体是足够能赚钱的,否则,元宇宙就只剩下花钱娱乐一个途径了。


补充一个接受度的观点,Gen Alpha(10后)可能更容易接受在metaverse中进行的retail。

另一个问题是,在虚拟世界成为生活标配之前,上几个世代的人大多数会生硬地将实体空间中的经验复制给虚拟世界,比如线上零售店。这带来一个悖论,一方面是虚拟世界会有更优的超出实体世界体验的体验,这却无法回推给实体世界(因为超出了),另一方面,复制实体世界的体验,又得不到新世代的元宇宙原生住民的支持。

未来很可能零售将不复存在,实物的拥有行为将被服务所取代。

无人机配送的负面观点

几年前就看到有物流公司使用无人机配送,多是噱头为主。业内人士陆续批驳这些噱头。翻译了一篇:

亚马逊(Amazon)前高管、供应链顾问布里顿•拉德(britton Ladd)表示,商界最糟糕的想法之一是“与使用无人机送货有关的狂热”。

在领英(LinkedIn)的一篇帖子中,拉德表示:“尽管使用无人机是最低效、最昂贵的快递方式之一,但许多公司和个人仍在吹嘘无人机将如何给零售和物流带来革命。”

“假的。让我把话说清楚。使用无人机递送可乐、牙膏和牙线,或者递送非柜台药品,当然可以使用无人机完成。毫无疑问。”

“必须要问的问题是——使用无人机是正确的解决方案还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答案是否定的。”

拉德认为,无人机交付的产品最能被描述为低价值和低必要性。“是的,可以用无人机递送处方,但这种递送的比例将非常低。”

他指出,根据亚马逊的内部文件,到2025年,每个包裹的无人机送货成本将为63美元(约合人民币635元),而这家电子商务巨头的目标是每年用无人机递送100万个包裹。

“这几乎是亚马逊地面配送平均成本的20倍。”

“目前,通过第三方快递合作伙伴运送包裹的费用估计在4.5至5.5美元之间。通过亚马逊自己的物流网络运输的产品,每包大约要花费3.47美元。”

Ladd表示:“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当一个更经济、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为货车装载最受欢迎的产品,并通过应用程序为货车提供访问权限时,我对使用无人机的智慧提出了挑战。”

这种模式允许消费者一年365天,24/7,“呼叫一家商店”到达他们的家。在许多住宅开发项目中,厢式货车可以自动驾驶。”

一辆货车可以向多个客户进行多次送货,而不是一架无人机进行一次送货。Ladd认为,任何最后一英里配送解决方案的最佳目标都是许多车辆进行多次配送的比例——这是无人机无法实现的。

“我还想指出,无人机实际上是会飞的吹叶机。对我来说,难以置信的是,任何业主协会都会批准使用吵闹的无人机运送士力架(Snickers)巧克力棒和健怡可乐(Diet coke)。(我和几个HOA谈过,他们联系了我,我警告他们不要批准无人机。)”

另一个问题是责任。最近,一架亚马逊无人机在俄勒冈州坠毁并引发了一场森林大火。

“当无人机坠毁在房屋顶部并起火时,谁将为此负责?”提示:推出无人机的不会是无人机公司或零售商,”拉德说。

他总结道:“无人机有自己的位置吗?是的。绝对的。我不是反无人机。我反对在没有意义的地方使用无人机。”

注:HOA(Homeowner Association),房主协会

传统零售店智能化 或 无人零售

首先是要考虑最小的修改,毕竟大家手里钱都不多,改动太大或者推倒重来的话,一方面是成本高,另一方面智能店真正完全成功的还不多,大多数都是概念店和体验店。

店面大小,不适宜太大,太小也不好,就考虑那种连锁便利店1~3倍的规模好了。形状规范一点。

SKU控制一下,不超过600?有更多的话,请用减法。

尽量使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比如网络,电,监控摄像头,收银台。


AI相关:做现在SKU的数据收集和采集,买也可以。训练模型–>生产环境下的重训练(比如增加或删除SKU等)

需要的硬件或基础设施:摄像头、视频处理硬件(如GPU)、QR Scanner(当然,摄像头也可以)、AI模型服务器(边缘计算够便宜也可以)

AI,其实是CV,也该考虑人脸等隐私特征的保护。


无人零售用AI的目的:

识别顾客,绑定到一个实体/虚拟的账号,并100%跟踪其店内行为

产品识别,品类、数量、状态等

前两者的关系,也就是谁拿了什么东西,多少东西

自助结账。

无人零售的退化版本就是自助售卖机、自助餐食等。

技术债务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是在14年,跟比我大十多年的几十年软件经验的Moh开会时,他讲起这个。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人做to B软件做得多,维护时间长了,才能深刻理解这一点。

to B,尤其是大B,做好的东西不能随便更换,或者升级,因为成本是一回事,使用习惯,内部各种墙,认证等等。

于是规划和设计得不好的地方,实现得有问题,文档的缺乏,不够前瞻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的变化,技术的演进,人员的流动,旧有的,无论好坏,陆续有一些成为/增加了技术债务。

要认识到技术债务是个必然现象,才能客观对待。

某些技术债务的几个处理方式:

  • 开放软件接入标准
  • 模型抽象化,避免模块锁定供应商
  • 渐进式的改进,不要期望一步到位

当然了,都是软件人员的想法,放在中国,很多时候是直接关停,或者推倒重来,所谓的大B,也可以重新招标了。

天气冷,手写笔不工作了

以前也时常发生,在dpt rp1的文档上做标记的时候,时常写不出来,一直以为是笔的电池不够,于是充电,然后就又能写了。

然而这个春节比较冷,而且疫情的关系,一直在家里,看书的时候想标注写什么,动不动就写不出来,然后去充电,完了还是不大好用。于是觉得是手写笔的电池寿命是不是不行了。。。

上网查一下,贴吧里有人是这么说的:

接触了带电/漏电设备。这是我要重点讲的一个原因。在其他各种地方都没见到过这个原因,而它恰恰是最困扰我的。由于我经常要边看论文边查资料,因而经常把电子纸和电脑重叠放在一起使用。以前一直没想到会是这个原因,直到最近偶然发现,和电脑重叠放在一起,出现书写不灵问题的概率就会很高。这可能与电源插座、电脑外壳材质、充电线都有关系,即可能是因为我的电脑漏电。

我的桌面上确实又是手机又是Mac,还有很多充电线,电场和磁场估计本身就比较复杂,手写笔这个又是较灵敏的设备,于是受到干扰就写不出来了。

于是我把rp1端起来书写,一切又回到正常。

解答了困扰很久的烦恼。不然去再买一根手写笔也有点浪费了。

希望索尼大法能继续持久地工作。

无头商业 和 智能场所

先解释一下题目,无头商业(headless commerce)是19/20年开始兴起的电子商务系统/平台的概念。其大概的意思就是,前端的需求变化频繁而载体各异,因而要与后端的商品管理彻底分离,在后端的商品管理平台看来,只需要提供WEB API就可以了,没有前端的头,所以称为无头商业。

决定如此决绝的分离,是两侧的变化的可能性实在不成比例。

同样,最近考虑智能场所(Smart Venue)的时候,也发现类似的特点:各种场所形形式式,千变万化,很多时候依赖于手机上的应用或者定制化的小程序,但手机和其他设备的互联结果,调试起来又是很痛苦的事情。

设备总的来说是类似的,如果设备过于多元且不一致,则智能场所就是一堆的定制项目,花钱赚吆喝。要维系着一个合理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必须考虑硬件设备上的趋同。

硬件设备趋同,软件却是不一致的,不同的场所所需要的界面、流程、后台均有差异。但如何降低这些软件层面的定制化成本?

可以借鉴无头商业的概念,将底层软件为上层业务提供硬件互联互通、贴近业务的API,上层业务方可以以无代码方式进行业务开发。

创新者的解答

这是创新者系列的第二本吧,其实整理成PPT估计就是十来页,但是作者还是一如既往的能写,这就是MBA作者的写作能力了。

既然遇到了创新者的窘境,就需要找到破坏性的业务,如何找,如何试错,什么样的流程才合适?什么时候给盈利的要求?企业高管如何介入?

逐一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回到现实工作中,似乎我们还执行得不错,但是要复制这样的破坏性的业务的成功,最困难的还是找到合理的创新点。

因为以我目前看来,后面的流程、盈利要求、高管介入时机都有经验可循了。

唯一就是,如何剖析行业,找到那个朦胧的破坏点。

胎压

最近觉得outback噪声低了。另外,接触地面时偏软,感觉胎压不大够。

很艰难地想起来,我原来买过一个带电池的测气压+打气的工具。果然在工具箱里找到了它。

于是,我有三个法宝:

a.用于电池失效无法启动的随车打火充电宝

b.带电池的测气压+打气的工具

c.用来自检故障码OBD检测仪

虽然修车能力没见长,仪器倒是搞了一堆。

开到单位,检查了一下胎压,热车的情况下也只得2.0,2.1,于是统统加到2.3。

回来查查,发现冷车下的胎压为准,另外也要看车门边上贴着的标准。

于是等了3个小时,再下去看看,已经统一掉到2.2了。

这款outback的气压标准:

225/60R18 100V
225/60R18 100H(雪地)
前轮后轮
轻负载(3人+少量行李)2.32.2
满负载(5人+较多行李)2.42.5
牵引2.42.7
备胎 215/60R17 96H2.92.9
outback 2015 运动导航版 2.5的胎压参考

我一般就自己开车,或者跟老婆孩子,于是就再把前胎加到2.3。估计噪声又会大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