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完这本书,结论就是,英文阅读能力不行。
完全不能理出这个故事的脉络,只能看懂各种碎片场景和碎片情节。
相比之下,神经漫游者要好理解很多了。
看来要回归看中文版本的了。
翻完这本书,结论就是,英文阅读能力不行。
完全不能理出这个故事的脉络,只能看懂各种碎片场景和碎片情节。
相比之下,神经漫游者要好理解很多了。
看来要回归看中文版本的了。
先解释一下题目,无头商业(headless commerce)是19/20年开始兴起的电子商务系统/平台的概念。其大概的意思就是,前端的需求变化频繁而载体各异,因而要与后端的商品管理彻底分离,在后端的商品管理平台看来,只需要提供WEB API就可以了,没有前端的头,所以称为无头商业。
决定如此决绝的分离,是两侧的变化的可能性实在不成比例。
同样,最近考虑智能场所(Smart Venue)的时候,也发现类似的特点:各种场所形形式式,千变万化,很多时候依赖于手机上的应用或者定制化的小程序,但手机和其他设备的互联结果,调试起来又是很痛苦的事情。
设备总的来说是类似的,如果设备过于多元且不一致,则智能场所就是一堆的定制项目,花钱赚吆喝。要维系着一个合理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必须考虑硬件设备上的趋同。
硬件设备趋同,软件却是不一致的,不同的场所所需要的界面、流程、后台均有差异。但如何降低这些软件层面的定制化成本?
可以借鉴无头商业的概念,将底层软件为上层业务提供硬件互联互通、贴近业务的API,上层业务方可以以无代码方式进行业务开发。
制作得挺好的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就是眯眯眼实在不符合我的审美。
我也不清楚为何造型设计就要做成这样,导演本身不应该有一点审美立场么?
只是这样浪费了其他方面的努力,粤语文化,致敬周星驰,醒狮文化等等,最终没能挽回成一部高票房的电影。
另外的角度看,中文舆论场也确实是修罗场,没有大资本加持的出片方,容易被打压。
后续的动画要对大众审美反应继续进行调试了,我是感觉有点套用哪吒的那个人脸模型,这样取巧可不好。
老是想着省钱是不能帮助国产3D软件进步的。
昨天带CC到影院看完了Matrix: Resurrections
如果不是Matrix系列珠玉在前,也许这部新的影评估计还可以。然而毕竟解构和分析了近二十年,再新奇的概念都玩腻了。
回忆被当成游戏设计的想象,虽然要写这个续集,也是不错的点,但总是摆脱不了炒冷饭的质疑,因为它本身确实就是炒冷饭。
元宇宙的概念已经被世界所认可,这有Matrix的功劳,但你要重新解构元宇宙或者创造新的解读?难度就比当年大多了。
今天突然想到一个点,黑客帝国4,让我有点看聊斋的感觉。很难逃脱观众的期望。
主演也老了,真是英雄迟暮啊。Trinity本来放年轻20年也不算漂亮,现在更是沧桑了。
新的地下城叫IO,看上去是Zion去头掐尾,武力上是一般,和平已经让IO不再想与Matrix为敌,更关心粮食与蔬菜。
CC倒是看得懂了很多,一方面是人长大了,另一方面是这概念本来就不再新鲜了。
桃源小镇里面有几个广场,第一个叫伏波广场。
印象中伏波将军马援征过交趾,但没有印象打过湖湘这一带啊。
查了一下wiki,原来马援曾经打过武陵五溪蛮,并在此地染重病去世。
马援
建武二十四年,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3]行军至下隽(湖北崇阳肖岭)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经壶头山,一是经充县。马援与手下一名大将耿舒起了争议,耿舒认为应走充县,马援决定走壶头山(今沅陵东北)。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受阻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马援亦得重病。[4]耿舒代替马援监督诸军。耿舒写信给兄长耿弇,指责马援的错误决定,导致军队受累。光武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至武陵五溪调查马援。梁松是汉光武帝的女婿,为人自大,马援因看不惯梁松的骄纵行径,在家书中曾批评过他。[5]梁松因此怀恨在心。梁松到达武陵时,马援已病逝,他状告马援生前指挥作战错误,在交趾打仗时又私下搜括大批的珍珠,马武、侯昱等人落井下石,也说马援确曾运回过一车珍稀之物。
六十三岁去世,按当年的寿命标准,也算是一个长寿将军了。
最近看两个不一样的黄金时代,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小说集,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
书是看完了,然而电影总是断断续续看不下去。
先说小说,王小波写的这个在当时看来应当算是才华非常出众的作品,情节略显荒诞不经,背景与相关推进则符合文革的逻辑。
但是今天看来,我自己的阅读快感的bar无疑是提升(或者说是俗化)了,要一口气看完《黄金时代》倒是比较困难,持续了几周的睡前时间才结束了阅读。
王小波虽然早逝,但其作品也孕育了中国大陆早期的网络文学,回忆起来,当时的行文,背景介绍,很多都跟其三部曲保持着默契。
但情节肯定是台湾那边的网文影响得更早了。
所以现在看《黄金时代》,还是有一定的亲切感。
这是创新者系列的第二本吧,其实整理成PPT估计就是十来页,但是作者还是一如既往的能写,这就是MBA作者的写作能力了。
既然遇到了创新者的窘境,就需要找到破坏性的业务,如何找,如何试错,什么样的流程才合适?什么时候给盈利的要求?企业高管如何介入?
逐一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回到现实工作中,似乎我们还执行得不错,但是要复制这样的破坏性的业务的成功,最困难的还是找到合理的创新点。
因为以我目前看来,后面的流程、盈利要求、高管介入时机都有经验可循了。
唯一就是,如何剖析行业,找到那个朦胧的破坏点。
清晨起来,收到西半球的信息,影响还是蛮大。
处理完一些事情后,占了一卦,泰卦(这个我知道是不错的),变爻是1、5、6,就是巽卦。
总的来说,顺着风去处理,处变不惊,从善而流,也无须过度忧虑。
从后面一半开始,快速翻完了。
是产品经理的描述,所以显浅易懂。标题、内容,推荐系统怎么运作,内容产生者又应该如何优化。
以及这些年来的自媒体、创作团队走过的路,等等。
适合快速翻一下。
十一假期想把这小说看完,一直拖到今天(10.4)看完了。
以今天经过大量叙述技法洗礼的眼睛来看,略萨的手法有点一般,甚至是稚嫩。
不过人物的变化则是,
诗人,经历奴隶之死,上告失败,毕业后已经非常的成人化,不会再把军校期间发生的一切记在心上,甚至希望彻底忘却。反映在他交了富人区的女友,而主观上忘却了特莱莎。当然了,他给自己的解释是,特莱莎对于奴隶之死过于冷漠,而移情与他有点让当时的他太难过。
美洲豹,从学校的黑老大,变成人人喊打的告密者,这比让他自己承认杀人还要让他认知出问题。毕业后,美洲豹重遇出狱的瘦子,瘦子认为他已经是正派人,不肯再多见面了。美洲豹应是走出了犯罪的边缘区,再重遇特莱莎,又是婚姻,就彻底变成城市的一部分而不是反面了。
奴隶的死促成了诗人和美洲豹的变化,他们不得不放弃他们所以为的那种生活,而那种生活其实并不见于利马这个城市,也不见于他们所在的阶层。
奴隶的死也让特莱莎的真面目清晰了,她很可怜,应该也挺漂亮和可爱,渴望一种稳定的生活,也许并不止于爱情。她能力不足,无法自己选择一个配偶以及生活,不得不等到美洲豹、奴隶或者诗人来找他。
为什么是城市与狗,因为他们都长大了,像狗一样成为城市的一部分。那个唯一的理想主义者——甘博亚中尉,则彻底离开了城市。虽然他最后也因为女儿的出生而不得不漠视正义的可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