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日期与心情

四君子汤

太子参白术茯苓蜜炙甘草

今天买了太子参和白术,加上之前的茯神,四存其三了,等周末买点小甘草来炮制一下。

当然不是我自己喝的,给CC喝的。

目前的养生趋势看来,这些古方还是很有价值的,而让它们发生贬值可能的是,中药本身的质量下降了,所谓的去中医存中药就变得很可笑,因为存下来的中药因为环境污染和规模化生产甚至是转基因,必然不能和百年前相提并论。

按这样的趋势,中医和中药最后只能成为养生角度的饮食,而非医用。不过现状是有钱的群体更倾向于使用中药养生,而下层人,有医保的存在,而对比民间中医水平的低下,他们会自觉和不自觉使用西医治病的。

一片冰心在玉壶

小时候家里的茶壶上有这句诗。但以我的理解,它还不如改成一片冰糖在玉壶。

送别诗在唐诗里面占有很大的比重,《渭城曲

,《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还有王昌龄这个《芙蓉楼送辛渐》

初唐的送别诗套路大同小异,前两句一般都是写景,最后两句就抒情了。后面盛唐和晚唐的天才们就不再遵守这些了,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后面两句以景抒情,大气无比。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则意境越发向幽深而去,用典而不写景。

=========================

说回《芙蓉楼送辛渐》,后面两句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心态,这里

字用得很讲究,为什么是片而不是其他的量词?我看一方面是为了表达作者自身谦卑的态度,而冰心则是仍然有所自负。也就是跟朋友表达这样的意思,虽然我混得不怎么样,但我的心灵仍然很高尚/傲。自古文人居庙堂者寡,处江湖者众,这样的表达自然得到大多数文人们的认同。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想写一篇短blog,脑海中无意冒出如此两句。

凡事必有盛有衰,有开始也有终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两句的写法太诗意,相比元稹的《行宫》,少了那些苍凉与唏嘘。

再看看完整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四句,用了三个宫,与题目对应。行宫、宫花、宫女。既有热闹的景象,也有反复来去只有一个话题的辛酸。热闹与无聊,封闭的小世界。

想想《红楼梦》,贾政(?)遣散了那些为元妃省亲而配备的小尼姑,不失为一个善举。

认同

放假的第一天(周三)就去了香港,自从我父母定居香港以来,对我来说,香港就基本上只剩下上水,因为我基本上都是去把奶粉带回深圳,他们也帮我买好了,于是目的地只有上水。

住的是香港的公屋,算是社会福利。但年近岁晚,邻居们都陆续执包袱返大陆了。他们离开之前互相打个招呼什么的,让我想起大学时代期末考过后,各人陆续回家的情景。

不过无论香港福利有多么的好,社会文明如何高,作为中国人,春节总要回老家的。所以你要是真认为香港人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度低,两种可能,1他们实际上是对大陆人认同度低;2调查发生在中环。

不过随着新人口逐渐成长为社会支柱,而家乡逐渐城市化,香港人对故乡的感情确实会越来越低。但这个不仅仅是香港的问题。深圳、上海的城市移民,到了第二代,也逐渐更乐意承认自己是深圳人或者上海人,而不是湖南/湖北人。

大内群英

对这个电视剧唯一的印象就是30年前不知道哪个大人问我,电视剧里面哪些好人哪些坏人。

我的回答相当到位,不留辫子的好人,留辫子的坏人。引来他们一阵笑声。

不过对于这部宣扬反清复明的电视剧来说,这种划分还是挺准确的,那时候我们的影视作品也很单纯,没有太多的阴谋、尔虞我诈、无间道和潜伏。

去年流行的一部清宫片叫步步惊心,也是来自大内群英的歌词:

阵阵热风昏昏吹,幕幕纷争溅热泪

溅热泪,世间变幻说兴衰

段段是非绕心间,默默低首说负累

说负累,我嗟叹大志不能遂

名利,负累,傲气一生竟多畏惧

面对绝境,难道我会颓然后退

胜负存亡难道冥冥中早有命运落下圣旨

判了罪

步步自感一惊心,道道刀光见暴戾

见暴戾,瞬息际遇也争取

夜夜月光洒清辉,但愿在花间抱月睡

抱月睡,我只盼梦里真情共永许

2012

2012终于来了。

末日心态是没必要的,然而随着人的逐渐成长与衰老,世间上的事情的体验和参与程度的不足,多多少少会带来一些不满足感。

我记得以前读大学的时候,自己的体验心态是非常重的,因此在那种环境下,能认识很多的人和事。自从回南方工作以来,归于平淡的速度非常的快,也许是家庭的原因,不过更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2011看了一些书,《facebook效应》《岛》《百年孤独》《西游记》《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重来》《不可预知时代的可预知结果》,还有些网络小说,比如《东方地狱火》《历史的尘埃》等。

之所以重看《西游记》,完全是受了吴闲云的博客的刺激,然后我想起来,对于四大名著,西游记和红楼梦,其实我是没看全的。重看《西游记》,印对一下印象,对谋略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重看《百年孤独》,是因为这是一个有授权的新译本。

2012的展望,该花点时间思考一些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事情了,而且这些事情的能否推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所有的外部组织和人,都不是你个人成败的理由,也不值得托付过多的信任。孙悟空最后可以成佛,而不是菩萨或者金刚,是因为他直接推动了进程而非依附于进程。

轮回

我本来想把题目写成比较明白的,比如

人事变动

,后来想想,还是轮回比较合适。

万物有生必有灭,有起必有落。

在轮回中历练自身,以求升华,这是小乘。而看破轮回,致力于提升轮回的境界,这算是大乘。

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宗派的区别。

作为修炼,这些都是合适的。

=====================================

这次的变动似乎很突然,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种种迹象表明,这事情迟早会发生,只是没想到的是,似乎真的不需要一个借口或者机缘,所以可见发动者的强势。

=====================================

月全食

科技的发达以至于全国一起观赏月全食成为可能,移动互联网让更多的人同时记录和直播这样的天文现象。

这都是可以预测出来的。

两千多年前,人们不能预测到这样现象,只好在来临的时候再仰望。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不过日月之食可以预测的现代,人们并不那么关心,事后也不再提起。

就好像一些社会事件,在热度过后,就不再想说,因为已经没有了新闻价值。

我的意思是,人们已经不再思考。

六耳猕猴

流行的分析都说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阴暗一面,或者说它是一个取经路上所积聚的恶的一面的化身,孙悟空一棒敲死了六耳猕猴,就等于绝了自己的过去,一心要完成取经的事业。

另外阴谋论则是质疑是孙悟空打死了六耳猕猴,还是六耳猕猴打死了孙悟空,反正真相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阴谋论虽然有一定道理,毕竟和小说以及读者认识差异过大。

不过我们可以重新诠释这一个西游记中经典的事件。类似于平衡宇宙的说法。

在李连杰的电影《The One》里面,就有若干个平衡宇宙的同一个人陆续被其中的一个最邪恶的所消灭,然后,他的力量变得越来越无法无天。

六耳猕猴在一开始与孙悟空是完全一致的,直到某个邪念生起,或者说佛性萌生,两者就在同一实体中分道扬镳了。六耳猕猴希望,完全凭借自身的力量,完成取经的大业,这种做法跟很多读者对唐僧的不满是基本符合的,而孙悟空则一直未能作出这样个性的选择。

为什么孙悟空对六耳猕猴有如此的恨?以至于六耳猕猴其实并没有犯什么大的过错,就狠狠把他杀了。

1.嫉妒:六耳猕猴所作所为,完全是大闹天宫时代的美猴王的做派,孙悟空的能力完全蜕变成在诸大仙中左右逢源,他再也不能像六耳猕猴那样随心所欲。杀了他,省得让自己自惭形秽。

2.投名状:这是更重要的,也是如来安排六耳猕猴与孙悟空对战的根本目的。孙悟空必须杀死代表自己不羁个性的六耳猕猴,才能赢得众菩萨仙佛的信任。杀死六耳猕猴,花果山他回去与否,都不能像以前那样了。

3.恐惧:六耳猕猴与孙悟空能力一样,被如来死死定住,如果孙悟空不杀他,那么如来很可能安排孙悟空和六耳猕猴同时死去。因为孙悟空很清楚,在众仙云集的现场,逃跑是绝不可能的,如来能轻易制住六耳猕猴也能轻易制住他,只有果断地划清界线,才能逃过此劫。

六耳猕猴一方面是孙悟空的不羁影子,另一方面又是仙佛们的心存忌惮的聚焦,至于能知过去未来,完全就是如来自己编的,因为他就是如来一手造出来的。

真假美猴王一役后,孙悟空被仙佛界所承认,但花果山无法无天的梦,永不能再重温。